周围动脉栓塞是指周围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造成远端发生急性缺血,表现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坏死,并直接影响生活的自主性。
病因
引起急性周围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栓子(血栓或其他类型栓子),心脏是栓子最常见的来源。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
- 合并心房纤颤或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流紊乱,流速减慢,容易形成左房血栓。
- 心肌梗死、心室壁瘤和心肌病等心脏病。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感染性血栓来自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赘生物。
- 近端主动脉或大动脉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
- 静脉栓子经过未闭的卵圆孔或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
- 来自钙化瓣膜的钙质碎片、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结晶、恶性肿瘤的癌栓及其他异物。
- 闭塞性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 血液异常如真性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或冷沉球蛋白血症。
- 动脉的穿透性外伤,置入动脉导管及动脉旁路移植。
- 非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脓毒血症、肺炎、腹膜炎、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临床表现
周围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塞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急性动脉栓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的症状包括:
- 疼痛: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为锐痛,从小腿向足部放射,同时有组织缺血的表现。
- 感觉异常:患侧肢体在疼痛的伴有麻木发凉的感觉,栓塞远端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近端出现感觉过敏,有针刺感及触痛。
- 运动功能障碍:栓塞导致肢体肌肉急性缺血,活动时疲乏无力,肌力减弱,严重者瘫痪,被动活动肢体时,伴疼痛深反射消失。
- 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栓塞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如髂动脉栓塞时,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 皮肤改变:一般于栓塞部位10cm以下出现缺血性皮肤改变,表现为皮肤苍白、花斑样或发绀。皮肤温度较低,有冰凉感,肢体周径减小。
检查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肢体缺血严重程度,判断栓塞大致部位。
- 磁共振血管造影:判断闭塞段远端动脉流出道,为动脉旁路手术准备。
- 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供最为详尽准确的病情资料,例如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为血管成形手术或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心电图与X线检查:了解原发病情况。
- 超声心动图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因学依据,也为防止再次栓塞而行病因治疗。
- 实验室检查:为缺血程度的评估和必要的手术前准备提供重要参考。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基础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机械瓣植入术),动脉栓塞的病史,突发的临床症状和相应的缺血体征,诊断周围动脉栓塞一般不困难。主要鉴别诊断是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治疗
周围动脉栓塞的治疗目的是尽早移除或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挽救缺血的组织细胞,尽可能避免坏死的发生。
手术治疗
- 开放手术:医生直接切开组织,打开血管,将栓子取出。
- 介入治疗:医生将Forgaty取栓管送到栓子远端,膨胀球囊,随后将血栓取出。
非手术治疗
-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香豆素类衍化物等,以防止血栓延伸和深静脉内继发血栓形成。
- 溶栓治疗:使用溶栓剂,如尿激酶或链激酶,以溶解新鲜血栓。
- 改善肢体远端血供:将患肢安置在略低于心脏水平的位置,以增进患肢动脉的血供。
- 解痉药:使用解痉药如普鲁卡因、妥拉唑林或罂粟碱等,以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 中医治疗:部分中医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其他治疗
- 全身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防止新的血栓出现。
- 改善肢体远端血供、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处理,避免钾离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损伤血管组织,避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出现。
预防
- 积极治疗和预防引起血栓的原发疾病是防治周围动脉栓塞的关键。
- 在进行导管插入和手术的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防止使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或操作时带入异物造成血栓栓塞。
- 保持适当的体重,有氧运动,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等,有助于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的风险。
- 对于高危人群,如经历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周围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