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源与传播途径
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蔬菜等自然环境中。它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少数可通过皮肤黏膜或消化道感染。当健康人吸入隐球菌孢子后,通常不会致病,但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发展为感染。 -
致病机制
- 荚膜与免疫逃逸:隐球菌外层包裹的多糖荚膜能抑制吞噬细胞活性,减少T淋巴细胞反应,并通过激活补体、抑制细胞因子(如IL-6、IL-1β)释放,逃避宿主免疫清除。
- 黑素的作用:隐球菌产生的黑素具有抗自由基特性,可保护菌体免受宿主氧化损伤,同时降低抗真菌药物(如二性霉素B)的敏感性,导致持续感染。
- 血行播散:菌体在肺部形成病灶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破坏血脑屏障,引发脑膜和脑实质炎症。
-
易感人群与高危因素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以及接触鸽粪、土壤等感染源的人群风险较高。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感染概率。
综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形成是隐球菌通过呼吸道感染、免疫逃逸机制及血行播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免疫力低下是关键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