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 接触途径
重金属通过职业暴露(如铅、汞、镉等)、环境污染(如饮用水或土壤污染)或误服重金属制剂进入人体,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吸收。 - 肾脏易感性
肾脏是重金属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易受毒性损伤的靶器官。重金属蛋白结合物经肾小球滤过后,由近端小管重吸收并释放毒性成分,导致损伤。
二、发病机制
- 直接毒性作用
多数重金属(如铅、镉)具有直接细胞毒性,可引发氧化应激、破坏细胞膜结构、抑制酶活性或与核酸结合,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例如,铅通过阻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造成能量代谢障碍。 - 免疫损伤
汞、金等重金属可改变肾组织抗原性,诱发自身抗体产生,引发免疫性肾小球损伤(如肾炎或间质炎症)。 - 肾缺血与血管损伤
重金属毒性可导致肾小管坏死或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肾血管痉挛、缺血,并通过钙离子积聚、氧自由基生成等环节加重损伤。例如,铅中毒可致肾血管收缩和高血压。 - 其他机制
包括肾小管功能障碍(如范科尼综合征)、肾小球硬化及慢性间质纤维化等。
三、病理表现
- 急性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间质水肿,临床表现为少尿、血尿、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 慢性损伤: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如低分子蛋白尿)、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球硬化,最终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四、高危因素
- 长期接触:职业性暴露(如电池制造、采矿)或环境污染物。
- 协同作用:饮酒可能增强铅的肾毒性。
综上,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是重金属通过直接毒性、免疫反应及血管损伤等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与暴露剂量、接触时间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