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儿尿崩症的治疗,需根据病因(中枢性或肾性)选择药物。以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及用药建议:
一、中枢性尿崩症(最常见类型)
-
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
- 作用: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提高尿渗透压,适用于中枢性尿崩症及夜间遗尿。
- 用法:口服片剂(0.1-0.4mg/次),睡前服用可控制夜间排尿;鼻喷剂(10-20μg/次),2-3次/日。
- 注意:需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过量导致水中毒;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钠水平。
-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
- 作用:利尿剂,通过减少细胞外液容量间接降低尿量,适用于轻型或部分性尿崩症。
- 用法:2-3mg/kg/天,分次口服,需低盐饮食并补钾。
-
卡马西平
- 作用:调节神经递质,减少尿量,适用于部分对传统药物不敏感的患儿。
- 注意:需监测肝功能及神经系统副作用。
二、肾性尿崩症(较少见)
-
利尿剂联合治疗
- 组合方案:氢氯噻嗪+阿米洛利/氨苯蝶啶,通过减少近端肾小管钠水重吸收降低尿量。
- 用法:氢氯噻嗪3mg/kg/天,阿米洛利0.3mg/kg/天,需限钠并监测电解质。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代表药物: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
- 作用:抑制前列腺素E2,改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尤其适用于锂盐引起的肾性尿崩症。
- 注意:需与利尿剂联用,避免肾功能损伤。
三、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 个体化治疗:根据尿量、血钠水平调整剂量,定期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
- 避免过量饮水:中枢性尿崩症患儿需控制饮水量,防止水中毒。
- 病因治疗:如肿瘤或感染引起的尿崩症,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手术、放疗)。
四、推荐用药优先级
- 首选:醋酸去氨加压素(中枢性)或氢氯噻嗪+NSAIDs(肾性)。
- 备选:卡马西平(难治性病例)或联合用药方案。
建议在儿科内分泌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若需了解具体用药方案或药物副作用,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