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崩症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中枢性尿崩症(ADH缺乏性尿崩症)
- 下丘脑及垂体病变: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内神经元发育不良或退行性病变,约占50%。
- 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和松果体瘤,约占70%。
- 遗传性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产生ADH的细胞数减少或缺如。
- 其他病变:肉芽肿、炎症、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手术或头颅放疗等。
- 新生儿期低氧血症或缺血缺氧性脑病:可在儿童期发生尿崩症。
2. 肾源性尿崩症
- 遗传性疾病:X伴性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ADH无生物活性或ADH受体异常:ADH不能与肾小管受体结合或肾小管本身缺陷。
- 其他疾病:如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坏死、肾脏移植与氮质血症等损害肾小管。
3. 妊娠相关因素
- 胎盘早剥、羊水过多:可能影响胎儿的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导致小儿出生后出现尿崩症。
4. 药物因素
- 某些药物:如去氨加压素、噻嗪类利尿剂、两性霉素B等,可能会影响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进而引发尿崩症。
5. 特发性尿崩症
- 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儿尿崩症的发生,具体原因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一旦确诊,应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