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因
-
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肾脏持续缺血(如休克、大出血、严重脱水等)超过2小时,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变性甚至坏死。缺血后血流恢复可能加重损伤,称为再灌注损伤。常见于手术、创伤、烧伤等患者。 -
肾毒性损害
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重金属(汞、铅等)、生物毒素(蛇毒、蜂毒)及代谢产物(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坏死。
二、病理机制
-
缺血性损伤
- 肾血流减少导致近端小管和髓质厚升支缺氧,ATP生成不足,影响钠重吸收,引发细胞损伤。
- 缺血后血管收缩物质(如前列腺素失衡)加剧肾小管缺血。
-
肾毒性损伤
毒性物质直接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膜或干扰代谢,导致细胞死亡和管腔堵塞。 -
管腔阻塞与功能丧失
坏死的细胞碎片、血红蛋白等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衰竭。
三、诱发因素
- 手术/创伤:术后休克、大量失血等易诱发缺血性ATN。
- 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的肾脏储备功能下降,更易受损。
- 感染/中毒:严重感染、药物过量或误服肾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肾小管。
总结
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缺血或毒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管腔阻塞及肾功能急剧下降。早期识别病因(如控制休克、停用肾毒性药物)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