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基数是计算社会保险缴费金额的基础,其确定方式如下:
一、核定原则
-
上下限限制
缴费基数按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60%-300%为限,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
低于60% :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
高于300% :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
-
正常范围 :按职工实际月平均工资申报。
-
-
统计范围
包含计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所有工资性收入,但需符合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二、计算方法
-
个人缴费基数
通常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准,有条件的地区允许以本人上月工资作为基数。 - 若职工工资高于当地平均工资300%,则按300%计算;
-
若低于60%,则按60%计算;
-
若在60%-300%之间,则按实际工资申报。
-
-
单位缴费基数
以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基准,但需符合当地政策规定。
三、调整机制
-
年度调整
社保缴费基数每年根据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调整,调整后次年7月生效。 - 例如:某地2024年社会平均工资为1000元,2025年调整后基数为1080元(若当地平均工资增长6%)。
-
特殊情形
-
首月工资未满全月的按实际工资核定,次月起按全月工资调整;
-
协商一致可突破上下限限制。
-
四、地区差异
不同城市社保基数上限和下限差异较大,例如:
-
上海:2025年上限24396元,下限4879元;
-
河南:2025年下限3756元,上限18780元;
-
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对养老金的影响
社保缴费基数直接影响退休后养老金计算基数,基数越高,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可能越高。例如:
-
按最低标准缴纳15年社保,退休后基础养老金可能仅1000-1200元;
-
按较高基数缴纳则可能超过2000元。
以上内容综合了国家政策及地区实践,具体操作以当地社保局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