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也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类。该病的典型症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
发热期
发热是流行性出血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患者通常会突然发病,体温迅速上升至38℃~40℃之间,并可能伴有畏寒、头痛、眼眶痛、腰痛以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面部、颈部及胸部皮肤潮红也是此期的典型表现,这种外观类似于醉酒貌,医学上称为“三红”现象。同时,“三痛”——即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低血压休克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者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进入低血压休克期。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弱等休克迹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这个阶段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少尿期
在经历低血压休克期之后,多数患者会进入少尿期,这是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所导致的结果。此时,患者的肾脏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尿量显著减少,体内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严重的病例中,还可能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多尿期
当患者从少尿期过渡到多尿期时,意味着肾脏开始恢复其过滤功能,但由于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加上体内积累的尿素氮等物质引起的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得尿量明显增加。这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
最后是恢复期,在经过多尿期后,患者的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状态和食欲也开始改善。不过,完全恢复体力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高血压、心肌劳损等。
除了上述五个典型时期的表现外,流行性出血热还可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比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便血等。这些症状反映了疾病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的损害及其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它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一旦怀疑感染了该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预防方面,则应注重灭鼠防鼠措施,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必要时接种疫苗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