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锚后巷道稳定性检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和技术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退锚后巷道稳定性检测方法:
-
围岩变形监测
- 收敛测量:使用收敛计对巷道的顶板和两帮的相对位移进行定期测量。通过对比退锚前后巷道的收敛数据,可以判断退锚是否对巷道的稳定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如果退锚后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或收敛量大幅增加,说明巷道稳定性下降。
- 表面位移监测:在巷道表面设置位移观测点,使用全站仪等仪器定期测量各点的三维坐标变化,获取巷道表面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情况,从而分析退锚后巷道的整体变形趋势。
-
围岩应力监测
- 应力传感器监测:在巷道围岩中安装应力传感器,如振弦式应力计、压阻式应力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围岩内部的应力变化。退锚后,若围岩应力出现异常波动或应力集中现象加剧,可能意味着巷道稳定性受到影响。
- 钻孔应力解除法:通过在巷道周边钻孔,测量钻孔在不同深度处的应力释放情况,推算出围岩的原始应力状态以及退锚后的应力重新分布情况,进而评估巷道的稳定性。
-
围岩结构及裂隙监测
- 地质雷达探测:采用地质雷达对巷道围岩进行扫描,探测围岩内部的裂隙、破碎带等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退锚后,若发现裂隙扩展、新的破碎带出现或原有结构面的变化,都可能反映巷道稳定性的变化。
- 声波探测:利用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发射和接收声波信号来探测围岩的完整性和密实度。对比退锚前后的声波波形、波速等参数,可判断围岩内部是否存在松动、破碎等情况,以此评估巷道的稳定性。
-
支护结构受力监测
- 锚杆(索)轴力监测:在锚杆(索)上安装轴力计,监测其受力情况。退锚后,观察锚杆(索)轴力的变化,若轴力突然增大或减小,可能意味着围岩压力分布发生了变化,或者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巷道的稳定性。
- 钢架支撑受力监测:对于有钢架支护的巷道,在钢架上安装应变片或压力传感器,监测钢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退锚后,若钢架受力不均、变形过大或有扭曲现象,说明巷道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退锚后巷道稳定性检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多个角度对巷道的稳定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确保巷道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