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医改合同工的最新政策,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核心薪酬分配制度
三明医改以“541”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医(含医技)、护(含药)、行政后勤管理三者薪酬总额占比为 5:4:1 ,临床一线人员(尤其是医生)占比最高。
-
具体比例
-
医疗人员(含医技):50%左右
-
护理人员(含药剂):40%左右
-
行政后勤:10%左右
-
-
动态调整机制
- 每年根据人员职称、数量变化调整比例,重点向一线、高风险岗位倾斜。
二、固定薪酬与绩效挂钩
-
固定薪酬占比
-
2025年:至少60%
-
2026年:至少65%
-
2027年:至少70%
-
固定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津补贴及绩效工资。
-
-
绩效考核要素
- 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与薪酬挂钩。
三、特殊岗位与人员倾斜
-
紧缺岗位补贴
- 儿科、急诊科、产科、精神卫生科等岗位薪酬水平提高,夜间值班、特殊人才协议工资等补贴增加。
-
同岗同酬与编制改革
-
编制内外人员实行同岗同酬,岗位属性由医院与医疗集团共同核定。
-
推进编制动态调整,医共体内人员控制数统筹使用,缓解基层编制不足问题。
-
四、管理层薪酬约束
管理层薪酬与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年薪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体现公益导向。
五、其他关键点
-
全员目标年薪工分制 :在医生(技师)年薪制基础上,护理、药剂、行政后勤人员纳入目标年薪管理,通过工分制考核实现。
-
切断科室收入关联 :改革前薪酬与科室绩效挂钩,改革后切断个人收入与科室收入直接关联,强化医院整体绩效目标。
以上政策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强化绩效导向,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