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罚款、赔偿以及可能的刑事责任。具体的法律依据和处罚标准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普遍规定了严格的法律措施以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 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
- 具体规定:包括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保护措施,以及禁止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等。
《妇女权益保障法》
- 总则: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
- 具体条款: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妇女的人身和人格权益等。
《劳动法》
- 就业平等权:禁止性别歧视,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 劳动保护:对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保护措施,禁止安排不适合女职工的劳动。
赔偿标准
罚款金额
- 罚款标准: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罚款金额通常为每名受侵害女职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 情节严重时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罚款金额可达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赔偿内容
- 直接赔偿:对女职工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 精神损害赔偿:在性骚扰等特定情况下,女职工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维权途径
法律救济途径
- 投诉举报:女职工可以向工会、妇联等组织投诉,也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 劳动仲裁和诉讼:女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预防和制止措施
- 企业责任:用人单位应制定禁止性骚扰的规章制度,明确负责机构或人员,开展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教育培训活动,设置投诉电话、信箱等,畅通投诉渠道。
- 社会支持:工会、妇联等组织应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女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罚款、赔偿以及可能的刑事责任。具体的法律依据和处罚标准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普遍规定了严格的法律措施以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女职工可以通过投诉举报、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用人单位也有责任制定和实施预防性骚扰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