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机构和职责、医疗质量保障、持续改进等。核心制度则是这些制度中的关键部分,确保医疗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概述
制定背景与目的
- 制定背景: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是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 目的: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适用范围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 具体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组织机构和职责
- 国家层面: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 地方层面: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定义与内容
- 定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 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基本要求
- 首诊负责制度: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 三级查房制度: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 会诊制度: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 分级护理制度: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动态调整护理级别,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与监督
实施要点
- 制度建设: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对诊断、治疗、护理、药事、检查等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 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将医疗质量管理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 监督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自评,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监督与考核
- 监督机制: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监督与考核制度,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监督与考核,并将医疗质量管理监督与考核结果作为医疗机构评价、医务人员评价的重要依据。
- 法律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罚款、责令改正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石。通过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医疗机构可以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和培训教育,确保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落实和持续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