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标准变少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以下将详细解释改革背景、内容、影响及应对措施。
改革背景
慢性病和医疗技术进步的挑战
- 慢性病增多:随着慢性病的高发,门诊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个人账户的风险自担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 医疗技术进步: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的医疗服务可以通过门诊进行,增加了门诊服务的需求。
老龄化社会的压力
- 老龄化趋势: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门诊就医频次和费用显著高于中青年,原有制度对门诊保障力度不足。
- 医疗资源分配:老年人小病不舍得花钱治疗,导致大病时负担加重,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照护负担。
改革内容
调整个人账户计入方式
- 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计入标准统一按本人参保缴费基数的2%计算。
- 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原则上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划入额度逐步调整到统筹地区根据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
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
- 普通门诊报销:改革后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从50%起步,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 门诊慢特病保障:逐步将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并扩大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
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
- 家庭共济:个人账户可以用于支付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改革的影响
个人账户资金减少
- 短期影响:改革后,大部分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会减少,特别是年轻人和健康人群。
- 长期影响: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额度减少,但通过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的增加,总体保障水平提高。
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 普通门诊报销:改革后,普通门诊费用可以报销,特别是对于患病群众和老年人,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 慢性病和特殊病保障:部分治疗周期长、费用负担重的疾病门诊费用将被纳入普通门诊报销,并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和额度。
应对措施
提高就医购药便利性
- 定点零售药店: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用药保障服务纳入门诊保障范围,支持外配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结算和配药。
- 互联网医疗服务: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方便参保人远程就医。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各地医保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解读改革政策,确保参保人充分了解改革内容和好处。
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标准变少是医保制度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应对慢性病和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虽然短期内个人账户资金减少,但长期来看,通过提高普通门诊保障和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总体保障水平将显著提高。各地应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参保人充分了解改革内容和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