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是一组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RNA病毒,主要包括汉坦病毒科、内罗病毒科、白细病毒科、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等。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动物源性传播,如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等途径感染人类。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包括鼠类,特别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人类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预防出血热的关键在于防鼠灭鼠、环境卫生管理和疫苗接种。
出血热病毒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 出血热病毒:指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组RNA病毒,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低血压等。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分类
- 汉坦病毒科:包括正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如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携带的病毒。
- 其他病毒科:如内罗病毒科的白蛉病毒属、黄病毒科的登革病毒属等,分别引起不同类型的出血热。
出血热病毒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 皮肤接触:破损的皮肤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
- 昆虫叮咬:如革螨和恙螨叮咬人类,通过叮咬而感染。
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通过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
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出血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7-14天,常见为2-3周。
典型症状
- 发热期:突发高热(38℃以上),伴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面、颈、上胸部潮红),结膜充血水肿。
- 低血压休克期:病情加重,出现低血压或休克,重者发生休克。
- 少尿期:尿量明显减少,出现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甚至急性肾衰竭。
- 多尿期:尿量迅速增多,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
- 恢复期:尿量逐步正常,体力恢复较慢,可能持续数周。
出血热病毒的预防措施
防鼠灭鼠
- 环境整治: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 使用鼠药:在可能存在鼠类活动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个人防护
- 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
- 穿着防护:野外作业时穿长袖衣裤,扎紧袖口和裤腿。
疫苗接种
- 高发人群:16-60岁人群,特别是进入流行区进行野外活动的人群。
- 免疫程序:基础免疫为2针,1年后加强免疫1剂,保护效率可达90%以上。
出血热病毒是一组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RNA病毒,主要通过动物源性传播,如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等途径感染人类。人类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预防出血热的关键在于防鼠灭鼠、环境卫生管理和疫苗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