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海基线起算,12海里以内的海域被定义为领海,在这范围内沿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包括领空、海床及底土的权利 。领海以外直到200海里的区域被称为专属经济区(EEZ),在这个区域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并对某些活动如建造人工岛屿、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有管辖权 。
当提及距离海岸线200海里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最远边界。只有在超过这个200海里的界限之后,才进入了公海的范围。公海是指不包括任何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群岛水域在内的全部海洋区域 。因此,严格来说,只有超出专属经济区(即超过200海里)的海域才是公海。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拥有宽广大陆架的国家,它们可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主张其大陆架延伸至350海里或更远,但上覆水域仍然属于公海的一部分,不受沿海国的主权影响 。
如果两个相邻或相对的国家之间的距离小于400海里,则它们的专属经济区可能会发生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需要通过协商来划定彼此之间的边界 。一旦确定了专属经济区的界限,超出这一界限的海域即被视为公海。
距离海岸线200海里并不直接意味着进入了公海,而是到达了专属经济区的外缘。真正的公海是从专属经济区之外开始的。每个国家有权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实施特定法律和规定,而在公海上,所有国家都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捕鱼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 。不过,这种自由也受到国际法中关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方面规定的限制。
因此,要准确回答您的问题,答案是:从领海基线向外200海里通常标志着专属经济区的结束,而公海则始于该点之外的海域。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因具体的地理情况和国际协议而有所不同。如果您提到的是中国的情况,根据相关资料,中国的专属经济区确实是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至200海里,而超出此范围即被认为是公海 。不过,对于拥有宽广大陆架的国家而言,即使在200海里以外,也可能存在对外大陆架的主张,但这不影响上覆水域作为公海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