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的接种部位和接种方法如下:
一、接种部位
- 标准部位
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外侧(左臂或右臂均可),具体定位为三角肌外下缘或中下部分。选择该部位的原因包括:- 皮肤较薄,便于疫苗吸收和免疫反应形成。
- 肌肉发达,利于操作和观察局部反应。
- 特殊情况说明
- 对于新生儿,通常建议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未及时接种者需在3月龄内补种;超过3月龄需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结果阴性方可补种。
二、接种方法
- 标准操作
- 皮内注射法:最常用且效果可靠的方法。
- 使用专用蓝心注射器(4-5号针头),针头与皮肤呈5°-15°角刺入皮内,注射0.1ml疫苗,形成圆形皮丘。
- 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否则可能引发异常反应(如局部溃烂)。
- 皮内注射法:最常用且效果可靠的方法。
- 其他方法(较少使用)
- 皮上划痕法:在皮肤表面滴2-3滴疫苗,用针划出“井”字痕,使疫苗渗入皮内。
- 口服法:仅适用于2月龄内婴儿。
三、接种后护理与反应
- 正常反应
- 2-3周后局部出现红肿、化脓、溃疡,8-12周结痂形成卡疤(直径一般<0.5cm),此为有效免疫标志。
- 可能出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通常无需处理。
- 护理要求
- 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或接触水。
- 如出现严重化脓或全身症状(如高热),需及时就医。
四、注意事项
- 禁忌症:早产儿(体重<2500g)、免疫缺陷、急性感染等需暂缓接种。
- 操作规范: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操作流程或特殊情况处理建议,可查看相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