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过磅价和理论价是钢材交易中两种常见的计价方式,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价依据不同
-
过磅价
以实际称重的重量(毛重)为基准计算价格,采用地磅等设备直接测量钢材重量后结算。
-
理论价
按照钢材的标称尺寸和理论重量计算,公式为: $$理论重量(吨)= \frac{长(米) \times 宽(米) \times 厚(毫米)}{1000 \times 7.85}$$
其中7.85是钢材密度(g/cm³)的近似值。
二、价格差异原因
-
理论重量与实际重量的偏差
钢材生产时存在下差(实际重量小于理论重量),例如标称Φ25mm螺纹钢理论重量为1吨,但实际可能只有0.95吨。由于过磅价基于实际重量,理论价基于标准重量,导致过磅价通常比理论价高5%-30%。
-
体积偏差的影响
当钢材体积出现正偏差(实际体积大于理论体积)时,卷尺价可能高于过磅价;反之则低于过磅价。但实际交易中,体积负偏差(实际体积小于理论体积)更常见,因此卷尺价普遍低于过磅价。
三、实际应用场景
-
过磅价的适用性
-
钢材体积偏差较大时(如厚板、长材),过磅价更能反映实际材料量,对买方更公平。
-
需要精确控制材料量的工程场景(如桥梁、建筑结构)。
-
-
理论价的适用性
-
钢材规格标准统一且偏差较小的场景(如批量采购)。
-
价格谈判中,理论价可作为基准参考。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下差率 :不同钢厂下差率不同,一般在5%-30%之间,具体以合同条款约定。
-
计价方式选择 :买方可根据钢材特性(体积/重量偏差)和采购量选择过磅或理论计价,量大时过磅价优势更明显。
综上,过磅价因反映实际材料量而较高,理论价因标准重量计算而较低,两者差异受钢材特性和生产标准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