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审慎监管作为新兴监管模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监管标准与法律框架不完善
-
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全国范围内对新兴产业的包容审慎监管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导致各地政策差异较大,甚至同一省内存在监管套利空间。
-
风险判定模糊
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强、发展路径不确定等特点,监管部门难以精准界定监管临界点,易出现“一刀切”或过度干预的情况。
二、行政能力与技术支撑不足
-
执法能力有限
部分地区存在行政执法不规范、简单粗暴等问题,难以满足新业态快速发展的需求。
-
技术手段滞后
数据要素市场等新兴领域对技术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要求较高,但当前技术手段尚无法完全覆盖复杂场景。
三、平衡创新与风险挑战
-
审慎监管倾向
偏重风险防范的监管方式可能抑制创新活力,导致新业态发展受限。
-
动态平衡难
在效率与安全的权衡中,如何根据风险变化及时调整监管策略仍需探索。
四、地方实践的局限性
-
政策执行差异
不同地区因发展阶段和利益诉求不同,对包容审慎监管的解读和执行存在差异。
-
“中国数谷”等试点经验不足
尽管部分地区(如滨江区、河南省)已开展“改革沙盒”等创新尝试,但整体经验尚不成熟,存在机制完善度、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配套机制不健全
-
配套政策缺失
部分地区在行政处罚裁量权、监管资源分配等方面缺乏配套政策,影响监管效能。
-
社会参与度低
公众对包容审慎监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足,制约了监管模式的协同推进。
建议
需从完善法律框架、提升执法能力、强化技术支撑、平衡创新与风险、推动地方经验交流等方面入手,构建系统化的包容审慎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