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审慎监管是一种新型的监管模式,旨在鼓励创新、促进发展,同时确保安全和风险防控。以下是对包容审慎监管的详细解释。
包容审慎监管的定义
定义
包容审慎监管是指行政执法部门对市场主体情节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采用告诫说理、责令限期改正等方式,指导市场主体自觉纠正违法行为,一般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依法经营。
核心原则
- 包容原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
- 审慎原则:守住安全底线,防范重大风险。
- 法治原则:依法监管,规范执法。
- 效能原则:提升监管效率,降低企业负担。
包容审慎监管的特点
执法强度
包容审慎监管在执法强度上更加柔性,强调对市场主体的责任豁免,尽可能限缩行政处罚等正式执法工具的适用。例如,一些地方推出了“观察期”制度,对符合政策导向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给予合理的执法“观察期”,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等柔性执法方式。
执法介入时机
包容审慎监管通过“包容期”“过渡期”或“观察期”的期限设置来推迟监管介入的时间,反映了在不确定性背景下现代行政法治的应对策略与演变趋势。这种延迟介入的做法旨在给予市场主体更多自我纠错的时间空间,减少执法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的干扰。
动态调整
包容审慎监管的规则条款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保持相对一致性,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监管政策的融贯性与协调一致。例如,成都市通过动态调整行政处罚“三张清单”,确保执法有温度、处罚有尺度。
包容审慎监管的应用
具体案例
- 成都市: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采用告诫说理、责令限期改正等方式,避免直接处罚,引导企业自觉纠正违法行为。
- 扬州市:扬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全过程指导”小程序,提供个性化服务需求,帮助企业了解最新包容审慎监管政策,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 自贡市:自贡市市场监管局推行触发式监管和容错机制,对轻微违法行为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等方式督促企业纠正,避免直接处罚。
监管工具
包容审慎监管采用多种柔性执法工具,如行政指导、信用承诺、行政约谈等,避免直接采取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这些工具旨在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企业自我纠正违法行为,减少执法的对抗性和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包容审慎监管的意义
促进创新
包容审慎监管通过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方式,鼓励企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种监管模式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障安全
包容审慎监管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审慎监管防范重大风险,确保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这种监管模式能够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确保市场的健康运行,避免因过度监管导致的市场活力不足。
提升监管效能
包容审慎监管通过动态调整、柔性执法等方式,提升监管效率,降低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这种监管模式有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信心。
包容审慎监管是一种新型的监管模式,通过包容创新和审慎监管,鼓励企业创新,同时确保安全和风险防控。这种监管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还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包容审慎监管的具体应用案例有哪些
包容审慎监管是一种新型的监管方式,旨在鼓励创新、促进发展,同时守住安全底线,防范重大风险。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
-
岳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案例:
- 案例一:平江某菜市店铺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案。由于当事人初次违法、违法时间短、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符合不予处罚情形,最终被免予处罚。
- 案例二:岳阳楼区某餐饮店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案。当事人销售过期食品仅一个品种,货值金额小,违法行为轻微且及时改正,最终被免予处罚。
- 案例三:岳阳南湖某商贸有限公司经营农药残留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用农产品案。当事人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主动召回涉案产品,最终被免予处罚。
-
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案例:
- 晋江市市场监管局在农产品专项抽检中,发现某蔬菜摊经营的黄豆芽存在禁止使用的物质。由于当事人主动配合监督抽检、涉案不合格豆芽数量较少且未销售给消费者,主观上没有违法故意,客观上已积极采取改正措施,最终被减轻处罚。
-
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管局案例:
- 天津市津南区金角市场内一食品经营户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注不符合相关标准。由于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最终被免予处罚。
-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案例:
- 案例一:某食品生产企业因包装上营养成分表中某一数据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而面临处罚。由于该问题是由于设计包装的软件导致的,最终被免予处罚。
- 案例二:另一家生产企业的网上广告宣传语中存在违法不当内容,但广告点击率极小,产品尚未销售。市场监管部门责令企业迅速改正后,对其免予处罚。
-
许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分局案例:
- 许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分局在2024年共办理从轻处罚案件8件、“首违不罚”案件11件。通过柔性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给予容错空间,对严重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优化了营商环境。
包容审慎监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有哪些
包容审慎监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减轻企业负担:包容审慎监管通过实施轻微违法行为的免罚轻罚政策,减少了中小企业因轻微违规而面临的经济处罚压力。例如,江苏省镇江市自2022年以来,对541件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免罚金额达3810.8万元;减轻处罚案件945件,减轻处罚金额达5382.1万元。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避免因罚款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
优化营商环境:包容审慎监管强调在监管过程中注重企业的感受,推动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减少企业在行政审批和监督检查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加快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使行政执法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避免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
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监督检查和罚款,包容审慎监管有助于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合规意识和能力较弱,包容审慎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其初期的不规范行为,鼓励其健康发展。
-
提升合规意识和能力:包容审慎监管并非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免罚轻罚、法治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增强合规意识,提升其合法合规经营的能力。例如,镇江市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发布免罚减罚典型案例,推送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强化对免罚减罚当事人的法治教育引导。
-
促进公平竞争:包容审慎监管有助于消除对中小企业的不平等待遇,促进各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公平参与。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破除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壁垒。
包容审慎监管与传统监管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包容审慎监管与传统监管模式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区别:
1. 监管理念
- 传统监管模式:强调严格的命令与控制,追求形式上的合规与一致性,通常采用“一刀切”的监管方式。
- 包容审慎监管:倡导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保持审慎,强调对市场主体的包容性,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试错,注重实质法治和差异化监管。
2. 执法强度
- 传统监管模式:执法频繁且处罚严厉,倾向于通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罚来确保合规。
- 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更加柔性,倾向于使用警告、约谈等非强制性手段,强调对初创企业和创新活动的责任豁免。
3. 介入时机
- 传统监管模式:倾向于早期介入,强调事前审批和严格的事中监管。
- 包容审慎监管:通过设置“观察期”或“过渡期”来推迟监管介入,允许新经济业态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4. 监管方式
- 传统监管模式:采用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程序,适用于所有市场主体,缺乏灵活性。
- 包容审慎监管:实施分类监管和差异化政策,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5. 资源配置
- 传统监管模式:资源配置往往侧重于规模较大、历史业绩较好的企业。
- 包容审慎监管: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潜在发展,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6. 风险控制
- 传统监管模式:主要关注事后处罚和纠正,缺乏预防性措施。
- 包容审慎监管:强调风险研判和预防性监管,通过试验工具和信息共享来降低监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