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关于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内容的详细介绍。
监测对象帮扶机制
一对一结对帮扶
监测对象一经识别纳入,当地应安排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并要体现帮扶过程。这种帮扶方式能够确保每个监测对象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帮助,有助于快速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
针对性帮扶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风险类别(如因病、因学、因住房等)和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这种精准的帮扶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监测对象的燃眉之急,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实施。
帮扶措施
产业帮扶
落实产业帮扶项目奖补政策,优先安排监测对象务工,保障其受益;鼓励自主发展产业,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和贴息。产业帮扶能够增强监测对象的自给自足能力,促进其长期稳定增收。
就业帮扶
对有就业意愿且具备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就业服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就业介绍、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就业帮扶能够直接提高监测对象的家庭收入,减少失业率,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综合保障
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特困供养、低保等方面实施分类帮扶,确保应保尽保。综合保障能够有效解决监测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返贫。
风险消除程序
风险消除条件
收入持续半年以上稳定且超过当年监测范围,“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经综合分析研判,监测对象识别时的返贫致贫风险已经稳定消除或自然消除。严格的风险消除程序能够确保帮扶措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防止因风险反复导致返贫。
风险消除步骤
包括入户核实、村级初核、乡级审核、县级审批、结果公告和系统标注等步骤。规范的风险消除程序能够确保每个环节有据可依,避免误判和漏判,提高帮扶工作的精准度。
数据分析与技术支持
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大数据平台汇集公安、民政、医保等部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自动生成预警名单,推送给县乡村进行针对性核查。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能够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帮扶资源能够精准投放。
技术支持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实现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确保监测帮扶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针对性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等多种措施,确保监测对象的基本生活和收入稳定。严格的风险消除程序和数据分析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帮扶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监测和帮扶措施,确保及时发现和有效帮扶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以下是该机制的主要运作方式:
运作方式
-
监测对象的识别与分类
- 重点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三类。
- 识别标准:结合收入、支出、“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及饮水安全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返贫风险。
-
多层次的监测体系
- 点上重点监测:通过走访和排查,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
- 线上专题监测:针对产业、就业、重病、意外等专题进行监测。
- 片上四级监测:整合帮扶部门、镇村干部、监测帮扶联系人等多方力量进行监测。
- 面上大数据监测:利用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监测对象的识别和帮扶情况。
-
帮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 精准帮扶: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计划。
- 帮扶措施:包括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等。
-
风险消除与后续管理
- 风险消除标准:当监测对象的收入持续稳定、刚性支出问题得到解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可按程序标注风险消除。
- 后续管理:对已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继续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其不返贫。
具体案例
- 重庆市:通过“点线片面”立体监测体系,精准识别和帮扶监测对象,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 怒江州:通过“六步走”策略,明确帮扶对象、发现机制、帮扶责任、帮扶措施、风险消除和监督机制,确保防返贫工作落到实处。
如何识别和防止脱贫户重新陷入贫困?
识别和防止脱贫户重新陷入贫困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识别脱贫户重新陷入贫困的方法
-
建立监测体系:
- 动态监测:以家庭为单位,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生活困难的农户进行重点关注,密切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
- 多部门数据共享:整合民政、医保、教育、农业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搭建智能化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动态更新。
-
明确监测对象:
- 三类户: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
- 特殊群体: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
-
多样化的监测方式:
- 农户自主申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提供便捷的自主申报方式。
- 基层干部排查:依靠村干部、驻村干部、乡村网格员等基层力量,进行常态化预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排查。
- 部门筛查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全体农村户籍人口的收入变化、支出情况、家庭重大变故等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精准监测。
防止脱贫户重新陷入贫困的措施
-
分类制定帮扶方案:
- 一户一策: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和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
- 开发式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重点实施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
-
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
- 产业扶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脱贫群众增收。
- 就业帮扶: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开展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
-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 政策兜底保障:逐年提高基础养老金、低保线、五保线保障水平,持续加大医疗、教育、住房“三保障”以及饮用水安全、就业培训等政策落实力度。
- 政策稳定性:严格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继续享受脱贫扶持政策,给贫困群众吃上“定心丸”。
-
激发内生动力:
- 扶志扶智:建立帮扶式培训对接机制,强化扶贫对象职业技能培训,促其重塑观念、树立自信、提升技能。
- 教育引导:通过政策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脱贫群众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激发内生动力。
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对象识别与申报:
- 识别标准:以家庭为单位,重点关注收入、合规自付支出、突出困难问题和自主应对能力。监测范围通常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如贵州省为8500元)的农户。
- 申报途径:农户可以通过线下(向村、社区申请)或线上(通过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政务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申报。
-
动态监测与预警:
- 线下监测:乡村两级定期开展全覆盖排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返贫风险。
- 线上预警:利用信息化系统,对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早发现、早干预。
-
帮扶措施:
- 政策性救助:
- 基本生活救助: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人员等保障范围。
- 教育救助: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类补助和送教上门服务。
- 医疗救助: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 住房救助:对存在住房安全隐患的低收入人口进行危房改造。
- 急难救助:对遭遇突发性困难的家庭提供临时救助。
- 开发式帮扶:
- 产业帮扶:提供技能培训,鼓励参与农业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
- 就业帮扶:通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增加收入。
- 社会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筹措资金,开展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
- 政策性救助:
-
资产管理与长效机制:
- 资产登记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确保帮扶资产的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
- 长效管理机制:健全资产的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和收益分配等制度,防止资产流失。
-
政策衔接与分类管理:
- 政策衔接:在过渡期结束后,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将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分类管理: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家庭劳动力和经济状况,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措施,确保帮扶的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