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对象的认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监测对象认定的五个主要步骤。
农户自主申报
自主申报渠道
农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自主申报,包括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网格员、村组干部申请,通过“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手机app”、“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12317服务热线或各州市县区自主设立的防止返贫监测热线电话进行申报。
自主申报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参与度和申报便利性,确保所有有困难的农户都能及时获得帮助。
申请方式
农户可以通过书面申请、手机APP、扫码申报、“裕农通”平台、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申报。多样化的申请方式不仅方便了农户,还确保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监测对象。
入户核实和农户授权承诺
入户核实内容
入户核实主要包括核查农户的人口、收入、住房、饮水、财产以及家庭成员从业、健康、劳动力、就学、家庭变故等情况,重点查清农户收入稳定性、产业持续性、就业稳定性、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刚性支出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变化情况。
入户核实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关键环节,通过详细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农户的实际困难,为后续的认定和帮扶提供可靠依据。
农户授权承诺
农户在入户核实时需签署授权承诺书,同意授权依法查询家庭资产、医疗教育开支等信息。授权承诺书不仅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性,还为后续的数据比对和核实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监测对象的认定过程透明公正。
民主评议和公示
民主评议程序
以行政村为单位,召集村民小组党员和户主会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村“两委”研究后逐户初定帮扶措施,并在村民小组公开场所及网络平台公示5个工作日。
民主评议和公示程序确保了监测对象的认定过程公开透明,增强了群众信任和参与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包括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帮扶措施等,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公示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收集各方意见,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监测对象的认定结果公正合理。
乡镇审核和县级确定
乡镇审核流程
乡镇在抽查核实的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逐户审核帮扶措施,报县农业农村部门确定。乡镇审核流程确保了监测对象的认定工作细致入微,有助于全面评估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困难,确保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县级审定
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相关行业部门进行联审后,报县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并将监测对象信息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常态化管理。
县级审定环节确保了监测对象的认定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通过多部门联审和系统录入,提高了监测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录入系统
系统录入时限
监测对象认定批准后10天内完成系统录入,确保信息及时更新和共享。系统录入时限的设定确保了监测对象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为后续的帮扶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系统录入内容
系统录入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家庭收支情况、帮扶措施等。系统录入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后续的帮扶措施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确保了监测对象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
监测对象的认定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涉及农户自主申报、入户核实、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和县级审定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确保了监测对象的认定工作公开、公正、及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对象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监测对象认定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收入标准:以当年当地监测范围指导线为参考标准。例如,2024年全省年人均纯收入为8700元。如果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在当地监测范围内,且因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则应被识别为监测对象。
-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点关注农户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突出问题。即使收入超出监测范围,但如果因突发事件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且“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问题,也应纳入监测对象。
-
自主应对能力:考虑农户的自主应对能力,如果农户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困难,则应被识别为监测对象。
-
其他因素:包括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的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情况,即使收入超出监测范围,也应纳入监测对象。
如何有效监测监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有效监测监测对象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 生理信号采集
- 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采集血糖、血氧等电化学信号。
- 光学传感器:用于采集心率、脉搏血氧等光学信号。
- 压电传感器:用于采集呼吸、心跳等机械信号。
- 电磁传感器:用于采集脑电图、肌电图等电磁信号。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时域分析:分析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
- 频域分析:分析信号的频率成分。
- 模式识别:识别信号中的特定模式。
- 机器学习:利用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
3. 可穿戴设备
- 智能手表和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运动量等。
-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通过皮肤或汗液检测血糖水平。
- 远程监测设备:适用于长期慢性病患者,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监测。
4. 自我监测
- 日常记录:记录体温、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观察症状变化。
- 饮食和运动记录:通过手机应用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帮助评估健康状况。
5. 定期体检
- 全面体检:通过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 专项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专项检查。
6. 数据分析与反馈
- 数据整合:将监测数据整合到健康管理系统中,便于分析和评估。
- 异常检测:通过算法识别异常数据,及时提醒用户就医。
- 个性化建议: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
监测对象认定流程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在监测对象认定流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以下是对这些误区的详细分析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常见误区
-
收入标准误解:
- 误区: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户误以为只有收入低于监测范围指导线的农户才能被认定为监测对象,忽视了其他可能导致返贫的因素。
- 应对策略:明确监测对象的认定条件不仅包括收入水平,还需综合考虑“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合规自付支出、突出困难问题和自主应对能力等因素。
-
程序不规范:
- 误区:在识别和认定过程中,部分环节存在不规范操作,如公示时间不足、民主评议不严格等,导致认定结果的可信度受到影响。
- 应对策略: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特别是公示时间和民主评议的规范性。
-
信息比对不全面:
- 误区:在数据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全或比对不及时等问题,导致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户未能及时被纳入监测范围。
- 应对策略: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全面比对,特别是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已开展过信息比对的对象,避免重复劳动。
-
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
- 误区:一些地方在识别出监测对象后,未能及时制定和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导致监测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 应对策略:建立帮扶计划制定和落实的时限要求,确保新识别的监测对象在10天内完成帮扶计划的制定和帮扶措施的申报,并定期跟踪帮扶效果。
应对策略总结
-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监测对象认定政策的宣传,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户的政策知晓率,确保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 完善信息共享和比对机制: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更新和比对数据,确保监测对象的识别更加全面和及时。
- 强化帮扶措施的落实和监督:建立帮扶计划和措施的落实时限要求,定期跟踪和评估帮扶效果,确保监测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得到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