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脱贫的时间是2017年3月27日。以下是关于兰考县脱贫的详细信息。
兰考县脱贫时间
脱贫日期
2017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成为河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
脱贫背景
-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强调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
- “三年脱贫、七年小康”承诺:兰考县委、县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兰考县脱贫过程
脱贫攻坚措施
- 产业扶贫:兰考县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了12项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政策。例如,贫困户任杰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年收入近7万元,2015年实现脱贫。
- 金融支持:兰考县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融资方式和金融扶贫,县财政拿出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为贫困户发放贷款3.2亿元,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 党建引领:兰考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把三年脱贫的压力传导到每个党员干部,形成了“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具体脱贫案例
- 东邵一村:温室大棚由2014年的9座发展到如今的212座,全村脱贫。
- 徐场村:利用泡桐发展民族乐器,全村有乐器企业54家,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
- 夏武营村:143个贫困户中有135户通过种植蔬菜脱贫。
- 赵垛楼:哈密瓜种植也让一批贫困户脱了贫。
兰考县脱贫后的变化
经济和民生改善
- 居民收入: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分别增长7.5%和9.6%,增速均居河南省直管县第1位。
- 产业发展:兰考县围绕家居、食品两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统筹城乡的兰考特色产业体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 城乡面貌:兰考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县;在农村,115个贫困村全部硬化了村内主干道,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交通和基础设施
- 铁路交通:兰考站经历了多次改造,2016年徐兰高铁郑徐段开通,兰考步入“一城双站”时代,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 能源革命:兰考作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河南省县域第一,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兰考县脱贫的经验和启示
党员干部的作用
- 焦裕禄精神:兰考县党员干部补强“精神之钙”,筑牢“作风之基”,带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趟出了一条决胜贫困之路。
- 内生动力: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关注,压力和动力汇聚成了一股合力,在脱贫攻坚的苦干实干中,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持续发展的策略
- 产业支撑:兰考县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美丽村庄”方面重点发力。
- 乡村振兴:兰考县在脱贫后,继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兰考县在2017年3月27日正式脱贫,成为河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脱贫攻坚措施,兰考县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兰考县的脱贫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兰考县脱贫的主要产业有哪些?
兰考县脱贫的主要产业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家居制造及木制品产业:
- 兰考县以“中国•兰考品牌家居产业基地”为定位,发展现代家居产业。引进了曲美、欧派、索菲亚、大自然、皮阿诺等6家上市企业,形成了从原料供给到成品制造、家居定制、市场推广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该产业带动了6个乡镇专业园区的发展,吸纳了8万人就业,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
-
民族乐器产业:
- 兰考县的民族乐器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拥有各类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219家,从业人员1.8万余人,年产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年产值达20亿元。
-
特色农业:
- 兰考县重点发展了蜜瓜、红薯、花生等特色产业,被称为“新三宝”。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蜜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红薯8万亩,花生25万亩。依托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8.4万余人参与发展和增收。
-
畜牧业:
- 兰考县构建了“奶牛+肉羊”产业体系,累计带动5.5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依托北京首农、蒙牛现代牧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奶牛和肉羊养殖,打造全产业链体系。
-
生态产业:
- 兰考县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依托光大、格林美等企业,推进垃圾回收和循环利用一体化,带动农户发展。形成了经营性扶贫资产3.888亿元,受益9900余万元,累计带动1.3万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兰考县脱贫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兰考县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产业支撑不足:兰考县的脱贫工作初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乐器和绿色畜牧等,但部分产业的造血功能仍然不足,导致一些脱贫户的收入不稳定,存在返贫风险。
-
政策落实与执行难度:在脱贫过程中,政策的落实和执行面临一定挑战。例如,2018年国家脱贫成效考核发现,兰考在摘帽后出现了工作队精简、帮扶力度减弱等问题,导致部分已脱贫户的收入下降。基层干部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也存在差异,影响了脱贫工作的整体效果。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兰考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偏远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潜力。
-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推动县域民生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一个重要挑战。部分贫困家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
防止返贫机制不健全:脱贫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是一个长期课题。兰考县虽然建立了一些监测和帮扶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致贫因素。
兰考县脱贫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
兰考县在脱贫后,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以下是一些关键举措:
1. 产业兴旺
- 特色产业带贫模式:兰考县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贫模式,发展了优质花生、优质红薯、苗木种植、养鸡、青贮玉米等订单农业型产业,以及瓜菜、乐器、经济林、食用菌、养羊养驴等能人带动型产业。
- 就业模式多样化:搭建了外出务工、产业体系就业、乡镇产业园就近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五种就业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和针对性培训,促进就业。
2. 生态宜居
- 基础设施提升: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农村污水综合利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水系绿化工程,完善道路和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营”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推进“一宅变四园”,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3. 乡风文明
- 思想扶贫:通过开展红白事治理、“新乡贤”“好媳妇”评选等活动,树立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
- 文化教育:支持农村电商、民宿经济、家庭农场等发展,实施农村学校“改薄”工程,对乡镇(街道)卫生院、村级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提升群众的文化和生活水平。
4. 治理有效
- 乡村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一中心四平台”治理体系,深化“一约四会”推进村民自治,实施“一警一堂一中心”建设法治乡村。
5. 生活富裕
- 持续增收:通过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确保群众持续增收。2019年,兰考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26元,是2016年的1.3倍,实现年均增长9.7%。
- 政策支持:严格落实中央和省级的各项扶贫政策,优化调整县级政策,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