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在历史上曾长期被称为“苦县”,其名称演变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
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 鹿邑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置“苦县”,其前身是“相”(原属宋国)。因当地土地荒芜、民生困苦,遂改称“苦县”。
- 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86年),楚国灭宋后,在宋地设立苦县,成为鹿邑县最早的行政名称。
-
行政区划的延续与调整
- 自秦至东汉,苦县作为正式县名沿用,先后属陈国、淮阳国等行政区域。
- 晋代曾短暂改称“父阳”,但南北朝时期又恢复“谷阳”等名称,直至隋唐时期因老子故里地位而更名为“真源”“仙源”等。
-
文化符号的传承
- “苦县”作为老子故里的代称,被历代文献沿用,如《水经注》等古籍均记载“老子生于苦县”,强化了这一名称的历史记忆。
综上,“苦县”之名源于古地名“相”的荒芜与民生苦难,后因行政区划延续和文化认同得以长期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