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费实际结算时的处理需结合合同约定、政策规定及实际施工情况综合判断,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一、处理原则
-
合同约定优先原则
若合同明确规费调整方式(如按实际发生额调整),应严格按约定执行。例如合同约定规费随工程量或政策变化调整,结算时需相应调整费用。 -
政策法规约束原则
规费调整需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若施工期间政策调整(如费率变化、停征排污费等),结算时应按新规执行。 -
实际发生额调整原则
当工程量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导致规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较大时,需据实调整以保障公平性。
二、结算依据与计算方式
-
规费构成与费率标准
规费包括五险一金、工程排污费等,按省级政府或部门规定的固定费率计算。结算时需根据施工方资质对应的费率计算(如特级、一级资质适用不同费率)。 -
附加税处理
附加税(如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按工程所在地及合同约定计取。例如:市区项目附加税为0.3139%,县城镇为0.261%,其他地区按合同约定方式计算。 -
分阶段结算要求
规费需按施工阶段实际税票金额分阶段核算,不得整体扣除或合并计算。
三、调整机制与特殊情况
-
工程量或设计变更
若清单项目内容增减或设计变更,规费需根据合同约定重新核定。例如:工程量变化超限时按调整后费率计取,工作内容变更则需补充签证。 -
不可预见费用争议
规费具有法定强制性,一般不可扣除。若甲方要求扣除,可能因违法导致结算无效。
四、注意事项
-
时效性要求
工程款(含规费)追索时效为3年,超期后债务人可主张抗辩权。 -
合规性审查
结算文件需明确规费的计算依据、费率标准及政策文件,避免因合规性问题引发审计风险。 -
协商与备案
若实际施工情况与合同约定冲突,建议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补充协议,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综上,规费结算需以合同为基础,结合政策变动和实际施工情况动态调整,同时确保计算过程符合法定标准及程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