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带药品注射流程涉及多个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下是详细的流程和相关要求:
1. 接受外带药品的范围和条件
外带药品的注射通常有一些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具体如下:
- 药品来源:外带药品必须是在二级及以上医保定点医院就诊后所配置的药物,并在原就诊医院使用过一次
- 药品类型:不接受皮试药物、生物制品(如疫苗、抗毒素等)、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浆、血小板、人血白蛋白等)、化疗药物等
- 药品状态:药品的包装必须完整无破损,标识清晰,无过期、变质等情况
- 药品储存:不需要特殊储存条件的药物(特殊储存条件指要求一定储存温度、湿度、冷链运输、避光储存等)
2. 所需提供的材料
为了进行外带药品的注射,患者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 医疗文书:包括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后的处方、注射单、门诊病历、药品说明书和购置发票等
- 转院证明:如果是在其他医院开具的药品,可能需要提供转院输注的证明
- 皮试证明:对于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提供有效的皮试阴性证明
3. 注射流程
- 1.挂号和接诊:患者需先挂号,然后由本院医生接诊。医生会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和医嘱单,确认是否适合使用外带药品
- 2.风险告知:医生会告知患者使用外带药品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不良反应、无效治疗甚至有害治疗等。患者需签署《自备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
- 3.执行医嘱:护士会按照医生开具的医嘱单或门诊治疗单执行注射操作
4. 不予注射的情况
以下情况的药品不予注射:
- 来源不合规:二级以下医院及卫生室、药店开具的药品
- 药品状态不良:包装破损、外观不整、标示不清、过期变质、说明书不完整等
- 特殊药物: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需做过敏试验的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成药注射针剂,抗癌药物等
- 冷藏储存:疫苗、生物蛋白类、活菌类等需冷藏储存的药品
5. 注意事项
- 陪同:18岁以下及70岁以上老年人需家属陪同注射
- 观察:注射或输液后需留院观察15-30分钟,以免出现异常情况
- 使用限制:外带药品仅供患者本人使用,不得转让他人
6. 应急预案
如果出现药物外渗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停止输液: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
- 处理外渗: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冷敷、热敷、局部封闭等。
- 通知医生:及时通知医生,并根据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医疗措施
通过以上流程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外带药品的注射安全有效。如果有任何疑问或特殊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