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退休金与单位缴纳部分是有关系的。
职工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 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 =(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 缴费年限 ×1%。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与缴费基数有关,而单位缴纳部分是按照规定的比例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的,这会影响到缴费基数,进而影响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最终影响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例如,单位按照较高的工资基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职工的缴费指数就会较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就会相应增加。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 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 计发月数。虽然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是由个人缴费部分积累形成,但单位缴费部分在过去也曾有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在 1997 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但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个人账户的形成可能包含了单位缴费的部分贡献。单位缴费情况也会间接影响个人缴费基数,从而影响个人账户储存额。
- 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各省市并不相同)=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 ×1.2%(部分地区系数不同)。过渡性养老金是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的一种补偿,与参保人员在统账结合前的工作年限和缴费情况有关,单位缴纳部分同样对缴费基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
退休金与单位缴纳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单位缴纳部分通过影响缴费基数等因素,对退休金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产生作用,最终影响到职工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