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的十六字原则是“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这一原则是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旨在科学、系统地预防和治理矿井水害,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以下是具体解释和背景信息:
1. 十六字原则的逐条解析
预测预报
指在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水害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对矿井水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水害威胁。这是水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有疑必探
针对可能存在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物探、化探和钻探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或排除水害隐患。这一环节是防治水工作的关键步骤,能够有效减少突水事故的风险。先探后掘
在巷道掘进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综合探查,确认没有水害威胁后再进行施工。这一原则强调在掘进作业中预防为主,避免因盲目施工引发水害。先治后采
在查明水害情况后,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注浆加固、疏水降压等),排除水害隐患后再安排采掘工程。这一环节是确保采掘安全的重要保障。
2. 背景与意义
这一十六字原则源于我国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长期实践,并在《煤矿防治水规定》等法规中明确规定。近年来,我国煤矿多次发生特大水害事故,这些事故暴露出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坚持这一原则能够有效减少水害事故,保障矿工生命安全。
3. 实际应用中的综合治理措施
除了十六字原则,煤矿防治水工作还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 防:合理留设防隔水煤柱,修建防水闸门或防水墙等。
- 堵:注浆封堵含水层、裂隙等可能引发突水的通道。
- 疏:探放老空水,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
- 排:完善矿井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备配套齐全。
- 截: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减少地表水渗入矿井的风险。
4. 总结
煤矿防治水的十六字原则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结合“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水害风险,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这些措施不仅是煤矿企业必须遵守的规定,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法规或具体措施,可参考《煤矿防治水规定》等权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