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一段线和九段线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历史演变、法律性质和地理范围。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和国际法地位。
历史背景
十一段线的起源
- 起源:十一段线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首次以断续线形式标注南海诸岛归属。
- 国际认可: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地理司在傅角今主持下,通过实地调查和历史文献整理,正式出版《南海诸岛位置图》,划定“十一段线”,明确南海诸岛及海域的主权归属,当时国际社会对九段线主张无异议。
九段线的形成
- 调整:1953年,新中国政府为协调与越南的北部湾划界问题,将十一段线中的北部湾两段删除,形成今日的“九段线”。
- 背景:这一调整基于实际地理与外交考量,沿用至今。
法律性质
历史性权利主张
- 历史性权利:九段线是中国对南海岛礁及附属海域的历史性权利线,其法理基础包括最早发现与管辖、持续开发与使用。
- 国际法依据:九段线的存在并非仅凭历史依据,它更具有国际法的支撑。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南海诸岛在战后明确归属中国。
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关系
- 公约影响:中国主张九段线体现的历史性主权优先于1982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承认历史性权利,且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早于公约,不受其专属经济区规则限制。
- 法律争议:部分国家(如菲律宾)援引UNCLOS否定九段线,但国际法原则禁止“溯及既往”,中国立场得到部分学者支持。
地理范围
十一段线的地理范围
- 范围:十一段线从中国大陆南端开始,延伸至南海最南部的岛礁,形成了一个大“U”形,覆盖了南海的大部分区域。
- 具体位置:包括巴士海峡、北吕宋海槽、马尼拉海沟、南沙与菲律宾之间、南沙海槽、南沙与马来西亚之间、曾母暗沙南面、南沙与印尼纳土纳岛之间、南沙与越南之间、西沙与越南之间。
九段线的地理范围
- 范围:九段线由九条断续线组成,北起巴士海峡,南至曾母暗沙,西至西沙群岛,东至东沙群岛,紧贴东南亚各国陆地边界。
- 具体位置:包括巴士海峡、北吕宋海槽、马尼拉海沟、南沙与菲律宾之间、南沙海槽、南沙与马来西亚之间、曾母暗沙南面、南沙与印尼纳土纳岛之间、南沙与越南之间、西沙与越南之间。
国际法地位
国际法地位
- 历史性权利:九段线被视为中国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强调历史性权利,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国界线或领海基线。
- 国际认可:尽管存在争议,但九段线的合法性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特别是在二战后国际社会的共识中。
国际争议
- 争议焦点:九段线的法律地位一直备受争议。部分国家认为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冲突,主张应以“基线”而非历史权利来划分海域。
- 法律挑战:2016年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试图否定九段线的合法性,但中国坚持“不参与、不接受”立场,强调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争议。
南海十一段线和九段线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历史背景、法律性质和地理范围。十一段线起源于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九段线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外交和地理考量调整的结果。九段线强调历史性权利,尽管存在国际法上的争议,但在历史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和国际法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