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段线是中国在近代时期对南海海域权益边界的一种画法。了解11段线的提出者需要从其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角度进行探讨。
傅角今
生平与贡献
- 傅角今(1896-1965),湖南醴陵人,地理学家。他在1946年至1948年间担任内政部方域司司长,主持了南海诸岛的接收和勘界工作,并绘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标绘了11段线。
- 傅角今在南海诸岛命名和勘界工作中的贡献,确立了南海诸岛的主权范围,为后来的九段线奠定了基础。
11段线的提出
- 1947年,傅角今主持了西沙、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公布会议,确定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管辖范围,并在《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
- 1948年,内政部方域司将《南海诸岛位置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中,向国际社会正式公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
郑资约
生平与贡献
- 郑资约(1900-1982),北京师大地理系毕业,曾任内政部接收专门委员,主持了南海主要岛屿的实地测量工作,参与了南海岛屿国界的划定和整理南海水域的岛礁、石群及沙滩名称。
- 郑资约在南海勘界工作中的具体贡献,为11段线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实地测量数据支持。
11段线的提出
- 郑资约参与了1947年《南海诸岛位置图》的编制工作,该图首次标绘了11段线,圈定了中国的南海主权范围。
- 1948年,内政部方域司将《南海诸岛位置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中,向国际社会正式公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
历史背景
南海诸岛的历史主权
-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唐代,中国就设立了政区进行管理。
- 清朝时期,南海诸岛被详细描述并划分,清朝政府对其行使管辖权。
11段线的形成
- 1947年,中国政府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标绘了11段线,圈定了中国的南海主权范围。
- 1948年,内政部方域司将《南海诸岛位置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中,向国际社会正式公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
国际争议
国际社会对11段线的态度
- 1947年,11段线公布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东南亚国家并未提出异议。
-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11段线,并在1953年将其改为九段线,以发展中越友好关系。
现代争议
- 近年来,南海问题频频被提及,部分国家对11段线提出争议,认为其侵犯了他们的海洋权益。
- 中国政府坚持11段线的历史和法律依据,强调其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11段线是由地理学家傅角今主持提出的,他在1946年至1948年间担任内政部方域司司长,主持了南海诸岛的接收和勘界工作。郑资约也参与了11段线的制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地测量数据支持。11段线的形成基于中国历史上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并在1947年和1948年分别由内政部方域司公布。尽管国际社会在最初对11段线表示认同,但现代仍有部分国家对11段线提出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