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医保局及各地医保政策,纳入医保范围的医疗器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高值医用耗材
包括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耳蜗等价格较高的植入型医疗器械,通过集中带量采购等方式降低患者负担。
二、诊断类设备
-
重大疾病早期筛查设备 :如CT、MRI等,用于疾病早期发现;
-
常规诊断设备 :体温计、血压计、注射器等基础医疗工具。
三、治疗类设备
包括放疗设备、透析机、人工关节置换系统等,对慢性病和重症患者至关重要。
四、康复类器械
-
功能补偿设备 :如假肢、矫形器、轮椅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
辅助治疗设备 :如助行器、呼吸机等。
五、其他特殊类别
-
创新医疗器械 :如医用机器人、医学影像设备等,部分通过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后纳入报销范围;
-
智能穿戴设备 :如华为手表(需符合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六、报销政策说明
-
报销比例 :甲类药品/设备全额报销,乙类报销90%;
-
自费范围 :进口设备、部分高端诊疗设备(如核磁共振仪)及基础治疗器械可能不在报销范围内;
-
地区差异 :具体纳入目录的医疗器械可能因地区医保政策不同存在差异,需以当地最新通知为准。
七、动态调整机制
医保目录每年更新,例如2025年3月3日起北京将人工耳蜗集采中选产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而其他地区需参考国家医保局最新通知。
以上信息综合了国家医保局政策、地方执行情况及最新医保目录调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