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制,不同范围
纳入医保目录和进入集采是医保药品管理的两种不同机制,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核心概念与覆盖范围
-
医保目录
包含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通过医保报销。分为甲类(全额报销)、乙类(部分报销)和丙类(自费)三个层级。 截至2024年12月,医保目录共含药品3159种,其中近5年新上市药品占比89%。
-
集采(国家组织集中采购)
主要针对仿制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通过“以量换价”策略降低价格。2024年已开展6批药品集采,涉及234种药品,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20余个领域。
二、药品纳入方式
-
医保目录
通过 动态调整机制 纳入,重点关注临床用量大、群众负担重的药品,5年内新上市药品可较快进入医保(平均1年多)。例如,2023年有57个药品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
-
集采
通过 集中采购谈判 纳入,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2024年国家集采覆盖6批药品,地方集采覆盖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
三、价格机制与报销政策
-
医保目录
-
创新药 :通过医保谈判以合理价格纳入,医保报销比例较高。
-
集采药品 :通过谈判降价后纳入医保,部分药品可享医保报销。
-
-
集采
采用“以量换价”模式,采购量越大价格越低。例如,羟氯喹通过集采后最低价降至4.17元/片。未纳入医保目录的集采药品(如西地那非口崩片)仍需自费。
四、执行部门与频率
-
医保目录调整 :每年动态调整,重点新增创新药和临床急需药品。
-
集采 :国采每2年启动10批,覆盖仿制药、高值医用耗材等。
总结
医保目录和集采是互补机制:医保目录通过报销政策覆盖药品,集采通过降价降低药品价格。两者共同作用,既让创新药更快进入医保,又通过竞争降低仿制药价格,最终实现医保基金的高效利用和患者的用药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