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是一种国家战略,旨在通过统筹协调陆地与海洋资源开发、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其核心内涵和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核心内涵
-
空间统筹
强调将陆地与海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避免片面追求海洋或陆地发展。例如,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资源统筹
实现陆海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包括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域资源保障的协同。例如,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支持陆地农业发展,或利用海洋能源服务陆域能源需求。
-
功能互补
以海洋带动陆地发展,同时通过陆域资源支撑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例如,滨海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形成“蓝色经济圈”。
二、发展背景与意义
-
应对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成为新的战略资源。通过海陆统筹,可缓解陆地资源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推动区域协调
促进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例如,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内陆开放。
-
服务国家战略
是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涉及资源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重战略目标。
三、实施路径
-
政策体系完善
通过“十四五”规划、海洋强国战略等顶层设计,明确陆海统筹的目标与任务。
-
科技创新驱动
依托海洋科技与信息技术,提升资源开发效率与生态保护能力。
-
产业融合创新
推动海洋经济与陆域产业协同发展,如海洋牧场与农业产业链整合。
四、国际比较
与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不同,海陆统筹更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优先,通过政策工具实现陆海系统功能互补。例如,我国通过“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模式,探索海洋与陆地资源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综上,海陆统筹是新时代我国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性战略,要求在规划、政策、技术等多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