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教育部并未完全取消课后延时服务,而是对政策进行了规范调整,以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回应如下:
-
严禁随意扩大范围
课后服务应严格限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范围内开展,且需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后进行,结束时间需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衔接,避免影响家长正常下班。
-
优化服务内容与时间
教育部门强调,课后服务应聚焦学生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核心功能,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时,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科学安排服务时长,避免过长导致学生疲劳。
-
减轻家长负担
针对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政策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通过错峰接送、增加公交线路等方式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建议学校提供营养餐食,改善学生用餐条件。
-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后服务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学生和家长。
需要说明的是,课后延时服务的核心目标仍是“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当前争议主要集中在服务效果与家长负担两个方面,未来政策调整将更加注重平衡教育质量与家庭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