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后延时服务的新政策,综合教育部门最新文件及地方实践案例,主要调整方向和内容如下:
一、政策调整方向
-
服务内容优化
新政策强调在完成作业辅导基础上,增加美术、音乐、体育、劳动、科普等素质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自愿参与原则
延时服务仍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且不得将早到校看管、晚自习等纳入收费范围。
-
财政保障与激励机制
各地财政按标准拨付经费,并通过收入奖补、评优奖励等方式激励教师参与,解决教师接送孩子困难。
二、地方实践案例
-
收费标准调整
-
云南省 :每学期不超过400元;
-
淄博市 :乡村学校每课时不超过3元;
-
大余县新城中心小学 :本学期收费标准为3元/生·课时,总费用约483元(90课时)。
-
-
服务时间与形式
-
时间安排 :通常为上学日下午放学后至17:30,具体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形式创新 :支持“学校+家委会”“学校+志愿者”“学校+第三方”等合作模式,探索个性化服务。
-
-
监督管理与评价机制
-
将延时服务纳入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对经费保障不到位、服务不达标的情况进行扣分;
-
通过教师考核机制,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延时服务。
-
三、学生与家长权益保障
-
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自主选择参与时段和活动内容;
-
费用减免 :上学期缴费学生本学期续费可核减课时费用;
-
接送协调 :对因工作无法接孩子的教师,学校需协调解决接送问题。
四、未来展望
新政策通过优化服务内容、完善保障机制,旨在缓解家长接送压力,同时推动素质教育落地。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细则,但需确保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