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价格管理暂行规定》是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医药价格管理的重要法规,旨在促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维护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以下是该规定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读:
1. 制定背景和目的
该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主要目的是:
- 规范医疗机构的收费行为;
-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医药价格管理;
- 促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 维护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2. 适用范围
-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
- 民营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3. 核心内容
(1)组织机构与职责
- 价格管理委员会:医疗机构需设立价格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机构负责人、价格管理部门人员、医务、护理、医保等相关科室人员。委员会负责全院价格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决策。
- 专职与兼职价格管理人员:根据医疗机构床位规模,配备专职和兼职价格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与要求。
(2)价格管理制度
- 价格公示制度:医疗机构需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价格(包括项目编码、名称、计价单位、实际执行价格和收费依据等),并确保价格变动时及时更新公示内容。
- 患者费用清单查询制度:患者就诊前需告知费用明细,确保患者“明明白白消费”。
- 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需严格管理,包括立项、成本测算、价格调整等。
- 信息化管理:建立价格管理信息化制度,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监督与考核
- 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价格管理进行检查、指导、考核和监督。
- 社会监督:医疗机构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可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参与价格管理监督。
- 责任追究:对于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的行为,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或依法处理。
(4)奖惩机制
- 奖惩制度:将价格管理工作纳入医院年度目标考核,作为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 档案管理:建立医药价格政策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记录完整并专卷保存。
4. 实施要求
-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 医疗机构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价格管理制度,并报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5. 意义与影响
- 该规定有助于规范医疗机构的收费行为,提升价格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 通过完善价格公示、费用清单查询等制度,切实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对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医疗市场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来源
- 《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全文
- 《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管理规定》解读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一具体条款或实施细则,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