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1段线的由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以下是对南海11段线形成过程的详细解答。
南海11段线的由来
初步划定
- 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的1947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使用11段线(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其中包括2段划在北部湾上。
- 地理学家傅角今的贡献:著名地理学家傅角今在194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中,正式划定了南海11段线,这一划分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演变过程
- 1953年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与越南保持友好关系,北部湾的两段线被删除,形成了现在的9段线。这一调整可能是为了在政治上保持与越南的良好关系,避免因领土争端影响双边关系。
- 越南战争期间的调整:在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为了支援越南,将白龙尾岛借给越南作为海军基地,并撤回了岛上的中国驻军,导致11段线变成了9段线。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的战略考量,即通过支持越南来对抗美国的军事威胁。
南海11段线的历史演变
清末民初的南海争端
- 法国殖民时期的争端:在清朝末期,法国殖民越南期间,法国军队占领了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引发了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这一争端促使中国政府开始勘察和边界标定。
- 抗日战争时期的收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收复了南海诸岛,并在1947年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标出11段线。
二战后的国际认可
- 国际社会的认可:南海11段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包括东南亚各国和法国等。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为中国争取南海诸岛的主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 联合国海洋法的挑战:随着《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一些国家开始对南海11段线提出质疑,认为其不符合国际法的规定。这标志着南海争端进入了复杂的国际法律和政治博弈阶段。
南海11段线的法律依据
主权声索的依据
- 历史性权利:中国主张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主张主要基于历史性权利和历史管辖。国际海洋法强调“先占”原则,这对中国的主张提出了挑战。
- 国际法理依据的不足:一些国际法律专家指出,中国的主权声索依据缺乏有力的国际法理依据,主要依赖于历史习惯和传统管辖。
法律性质的解释
- 岛屿归属线:部分法律专家认为,南海断续线应被视为岛屿归属线,而非海上国界线。这一解释有助于巩固中国对线内水域的权利主张。
- 可管辖水域线:另一种观点认为,南海断续线应同时界定为可管辖水域线,以增强中国对该区域的主权声索。
南海11段线的争议
主要争议点
- 主权声索:南海11段线涉及多个国家的主权声索,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声索范围往往超越了各自的实际控制范围,导致了互不承认的争议。
- 国际法的挑战:国际海洋法对领海和经济海域的界定标准与中国的主张存在冲突,这使得南海11段线的合法性成为争议焦点。
解决争议的途径
-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主张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来解决南海争端,这一主张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实际操作中,搁置争议并不容易实现,各国在资源开发和主权声索上的竞争依然激烈。
- 国际法律途径:通过国际法律途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这需要各国在法律和事实上的高度共识。
南海11段线的由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尽管南海11段线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南海争端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坚持通过历史和法理依据来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但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