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制度涵盖多方面内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制度:
- 决策机制相关制度:院长全面负责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院长办公会议是公立医院行政、业务议事决策机构。对于公立医院发展规划、“三重一大” 等重大事项,以及涉及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要经医院党组织会议研究讨论同意。同时,组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委员会,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决策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
-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院长是医院依法执业和医疗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医疗质量安全院、科两级责任制。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分级护理、手术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安全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等,加强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员聘用管理、岗位管理、职称管理、执业医师管理、护理人员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等制度。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体现岗位差异,兼顾学科平衡,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且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 财务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第三方审计和信息公开机制。公立医院作为预算单位,所有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逐步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三级公立医院应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推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
- 绩效考核制度:将政府、举办主体对医院的绩效考核落实到科室和医务人员,对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医务人员实行分类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围绕办院方向、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
- 人才培养培训管理制度: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做好医学生培养工作。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要求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或对口帮扶的医疗机构累计服务不少于 1 年,城市大医院要积极为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人才。
- 科研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加快诊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开展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加强和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科研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推广等制度,促进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辅助诊疗学科的交叉融合。
- 后勤管理制度:强化医院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论证,落实基本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终身制等。合理配置适宜医学装备,建立采购、使用、维护、保养、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探索医院 “后勤一站式” 服务模式,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
- 信息管理制度:强化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与医保、预算管理、药品电子监管等系统有效对接。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质量安全、药品耗材管理、绩效考核、财务运行、成本核算、内部审计、廉洁风险防控等功能,加强医院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管理,完善患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