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在这一地区活动并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卫地区的行政建置经历了多次变迁,而“中卫”这个名字则起源于明朝。
在秦朝时期,中卫属于北地郡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这里设立了眴卷县。隋唐时期,这里设有丰安县,五代后唐时设置雄州,后晋时期改为昌化镇。到了西夏时期,该地区被设立为力吉里寨,并最终升格为应理州。元朝继续沿用了应理州这个名称,直到明朝初年,“中卫”这一名称才正式确立。
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设立了宁夏五卫,其中包括了中卫,目的是为了安置从左屯卫调来的不在编人员进行屯垦。到了洪武三十二年(也就是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改设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并裁撤了鸣沙州,将其并入中卫。这是“中卫”这一名称正式确立的时间点。值得注意的是,有资料指出,有些词条错误地将中卫得名的时间记为永乐元年(1403年),但根据志书记载,正确的年份应该是1399年。
在明代,中卫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它作为河西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阻大河,西据沙山,成为保卫宁夏的重要防线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卫逐渐从一个纯粹的军事建制转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政府单位。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议准撤销卫所制度,将宁夏中卫改称为中卫县,隶属于宁夏府管辖。此后,中卫县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包括民国时期的分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多次变动。
直至2004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标志着中卫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中卫市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名字,还继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卫的名字来源于明代的一个军事建制,历经数百年变迁,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独特的称谓。这不仅是对历史上边疆防御体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中卫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北方边疆地区长期的军事斗争与和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