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至现代
濮阳县历史悠久,其名称和行政归属经历了多次变迁。
- 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 :
濮阳古称帝丘,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建都之地,因此有“帝都”之称。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于卫国,卫国在此建都帝丘,历时约400年。
- 秦代 :
秦王政七年(前240年),秦置濮阳县,属东郡,郡治设在濮阳。
- 汉代 :
汉代沿袭秦制,仍置濮阳县,属东郡,郡治不变。新莽时期,改濮阳为“治亭”,属兖州。东汉时期,恢复旧称。
- 魏晋南北朝 :
北魏时期,濮阳仍为东郡治。东晋后期,郡治移至鄄城,濮阳为属县。
- 隋代 :
隋初废濮阳郡,濮阳县属魏州,后属滑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濮阳分置昆吾县,余部与新置的澶渊县合并,属汲郡。
- 唐代 :
唐避高祖李渊讳改澶渊为澶水县,属黎州。武德四年(621年),分黎州的澶水、魏州的顿丘、观城,置澶州,澶水县属澶州。
- 五代及宋朝 :
五代及宋朝时期,因地处黄河要冲,先后将澶州改成防御州、镇宁节度、北辅、开德府等,州治德胜城(今濮阳县城为德胜北城)。
- 金代 :
金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等地,延至清末。
- 元代 :
元朝完成统一后,濮阳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
- 明代 :
明洪武二年(1369年),濮阳县并入开州。
- 清代 :
清代沿袭明朝的传统,濮阳属京师(直隶)大名府,地名开州。
- 民国时期 :
民国二年(1913年),改开州为开县,后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1940年,濮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冀鲁豫边区划濮阳县为濮阳、尚和、昆吾三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冀鲁豫边区政府划濮阳县城关区为濮阳市,1946年夏撤销。1949年8月,平原省濮阳专员公署成立,濮阳、尚和、昆吾为属县,专属设在濮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濮阳、尚和、昆吾三县合并,仍称濮阳县。1952年12月,濮阳县属河南省濮阳专属,1954年9月,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安阳、新乡两专属合并,濮阳县属新乡专署。1962年,新乡、安阳两专属分设,濮阳县回归安阳专署。1983年9月,濮阳县撤销,濮阳市成立。
- 现代 :
1984年设濮阳市郊区,1987年复县。
濮阳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见证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