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名称由来可综合历史记载和地理特征进行说明,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名称起源
- 地理位置
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得名,这一命名源于中国古代以山水阴阳向背取名的习惯。贵山是贵阳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其南面为阳,故称“贵阳”。
- 历史文献依据
该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书中明确记载“郡在贵山之阳故名”。此后,贵阳府、贵阳城等行政名称均沿用此称谓。
二、名称演变
- 早期称谓
在贵阳成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之前,其辖区在秦汉时期已属夜郎国,唐代设为矩州,宋代改为贵州府。贵州作为整体名称出现较早,而“贵阳”作为府的称号始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
- 简称“筑”的由来
贵阳因盛产竹子,古代以竹制品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林城”,并享有“避暑之都”的美誉。
三、其他说法辨析
- 太阳说法与性别称谓
部分资料提到贵阳因太阳升起晚或男性较少得名,但这些说法缺乏文献依据,可排除。
- 气候因素的争议
虽然贵阳有“天无三日晴”之称,但“阳贵”之说未被权威文献支持,不足以作为名称由来。
四、总结
贵阳的名称由地理特征(贵山之南)和历史演变共同决定,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正式作为行政名称始于1569年。其简称“筑”则与当地特产竹制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