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注射室是医院提供注射治疗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必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下是关于门诊注射室规章制度的详细介绍。
注射室工作制度
工作人员要求
- 着装整洁: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齐,戴好工作帽、口罩,操作前洗手,保持无菌操作规格。
- 热情接待: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病员,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注射室注意保暖。
注射操作规范
- 严格执行医嘱: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
-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器械要定期消毒、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 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理并报告医生。
急救设备与药品管理
- 急救设备:准备急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 药品管理:注射药物需依法采购,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药物应在有效期内存放,并定期检查。
换药室工作制度
环境与设备要求
- 环境清洁:换药室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齐、清洁,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室内保持清洁,每天消毒一次。
- 设备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触创口的物品均须保持无菌,各种消毒液应注明日期,定期更换。
操作规范
- 轻柔操作:换药时动作应轻柔,先处理清洁创口,后处理感染伤口,特殊感染不得在换药室处理。
- 器械管理:换药器械每个病员使用一套,不得共用,器械浸泡液每周必须更换一次。
安全措施
环境与设备
- 合理布局:室内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有明显标志,室内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 消毒与灭菌:无菌物品存放有专柜,严格执行先灭菌先使用原则,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规范
- 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接到病患的处方和药品,先核对处方,药物和病历是否一致,处方是否规范,无误后方可执行。
- 职业防护:护士应了解常用注射药的药理作用、毒性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的紧急处理,必需具有熟练的技术、高度的无菌观念和责任心。
卫生标准
环境卫生
- 定期消毒:室内空气、地面要做到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防止交叉感染。
- 垃圾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其它医疗废物,要放入严密容器里,待保洁工外运。
个人防护
- 手卫生:医护人员进入室内,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每次治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 职业防护:注射室护士每天工作中都有可能接触病患呼吸道、血液、排泄物等致病微生物,必须在操作前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消毒液擦手。
门诊注射室的管理制度涵盖了工作人员要求、注射操作规范、急救设备与药品管理、换药室工作制度、环境设备、操作规范、职业防护等多个方面。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门诊注射室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门诊注射室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过程,旨在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以下是该流程的详细步骤:
一、接诊与登记
- 患者就诊:患者首先在医生处就诊,医生根据病情开具治疗单。
- 核对与登记:患者持治疗单到门诊注射室,护士核对治疗单信息,包括姓名、药名、剂量和处置方法,并进行登记。
二、输液前的准备
- 接待与安抚:护士接待患者,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做好思想工作。
- 静脉穿刺准备:对于需要静脉穿刺的患者,护士应集中精力,仔细寻找穿刺部位,尽量做到一次成功。
- 注意事项告知: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如避免空腹等。
三、注射操作
- 核对与准备:护士再次核对注射单和药品信息,确保无误后进行配药。
-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注射器材的无菌和安全性。
- 注射执行:按照医嘱正确给药,注意注射速度和深度。
四、输液中勤观察
- 巡视与监测:护士定期巡视输液患者,观察有无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
- 应急处理: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输液完后的注意事项
- 拔针与按压:输液结束后,护士拔针并指导患者正确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出血和淤血。
- 观察与离院:观察患者10分钟,确认无不适后方可离开,并交代回家后的注意事项。
六、环境与器械的清洁消毒
- 环境清洁:每日定时对注射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 器械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消毒液,确保器械的安全性。
七、医疗废物处理
- 分类收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分类收集和处理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门诊注射室需要准备哪些设备和物品?
门诊注射室需要准备一系列设备和物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是详细的设备和物品清单:
基本设备
- 诊察床:用于患者躺卧或休息。
- 诊察桌:用于医生记录和放置医疗用品。
- 听诊器:用于听诊。
- 血压计:用于测量血压。
- 出诊箱:用于存放急救药品和器械。
- 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
- 压舌板:用于检查咽喉。
- 处置台:用于处理医疗废物和进行简单操作。
- 注射器:用于注射药物。
- 纱布罐:用于存放纱布。
- 方盘:用于放置医疗用品。
- 药品柜:用于存放药品。
- 紫外线灯:用于消毒。
- 高压灭菌设备:用于灭菌医疗器械。
急救设备
- 治疗盘:用于放置医疗用品。
- 一次性注射器:用于注射药物。
- 一次性输液器及头皮针:用于静脉输液。
- 输液架:用于悬挂输液瓶。
- 启瓶器:用于开启药瓶。
- 止血带:用于止血。
- 胶布:用于固定敷料。
- 酒精盒:用于存放酒精。
- 绷带:用于包扎伤口。
- 无菌脱脂棉:用于清洁和消毒。
- 镊子:用于夹取物品。
- 药勺:用于取药。
- 注射登记本:用于记录注射信息。
- 输液登记本:用于记录输液信息。
- 氧气瓶:用于急救供氧。
- 手电筒:用于照明。
- 简易呼吸器:用于急救呼吸支持。
急救药品
- 盐酸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
- 异丙肾上腺素:用于心脏骤停。
- 可拉明:用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 洛贝林:用于新生儿窒息。
- 西地兰:用于心力衰竭。
- 安定注射液:用于镇静。
- 非那根:用于抗过敏。
- 复方氨基比林:用于解热镇痛。
- 氨茶碱:用于哮喘。
- 阿托品: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
- 止血敏:用于止血。
- 地塞米松:用于抗炎。
- 10%葡萄糖酸钙:用于低钙血症。
- 10%葡萄糖注射液:用于补充能量。
- 2%碘酊和70%乙醇:用于消毒。
消毒设施
- 紫外线消毒灯: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 消毒柜:用于灭菌医疗器械。
个人防护用品
- 口罩:用于防止呼吸道感染。
- 手套:用于防止皮肤和黏膜感染。
- 护目镜:用于防止眼部感染。
门诊注射室常见的工作制度有哪些?
门诊注射室是医疗机构中提供注射服务的重要部门,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以下是门诊注射室常见的工作制度:
-
无菌操作规程: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
-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及其针头不能重复使用,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废弃”。
-
查对制度:
-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药物、剂量、浓度、时间、用法等无误。
- 对过敏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注射前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
消毒隔离制度:
- 定期对注射室进行空气、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 各种器械和物品定期消毒和更换,确保消毒液的有效浓度,防止交叉感染。
-
药物管理:
- 严格管理药品,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规定时间不得使用。
-
急救准备:
- 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械,放置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确保其完好备用。
- 注射后需留观患者30分钟,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
患者管理:
- 热情接待患者,耐心解释注射过程,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 注射部位准确,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减轻患者痛苦。
-
医疗废物管理:
- 做好一次性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
工作人员管理:
- 工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 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着装整洁,遵守医院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