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是华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基地。以下是关于其附属医院数量、分布、特色科室和评价的详细信息。
附属医院数量
数量确认
-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共有8所,包括5所综合性医院和3所专科医院。
详细列表
- 综合性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附属医院分布
地理位置
- 广州市: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越秀院区、黄埔院区、南沙院区、惠亚医院)。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沿江西路107号)。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岭南院区、粤东院区、肇庆院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52号)。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 深圳市: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光明区)。
- 珠海市: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陵园西路56号)。
附属医院特色科室
综合医院特色科室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国家重点学科: 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和超声医学科。
- 特色技术: 肾移植手术、断趾再植手术、连体婴分离手术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国家级重点学科: 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普通外科、耳鼻咽喉科。
- 特色技术: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腹腔镜胃癌和结直肠癌手术等。
专科医院特色科室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家重点学科: 肿瘤科。
- 特色技术: 肿瘤综合治疗、放射治疗等。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国家重点学科: 眼科学。
- 特色技术: 眼科手术、眼病治疗等。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特色技术: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口腔正畸等。
附属医院评价
综合评价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全国排名: 在《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位列第6,在华南地区排名位列第1。
- 专科声誉: 耳鼻喉科、生殖医学科、神经内科等在全国和华南地区均有很高的声誉。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全国排名: 在《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位列第51,在华南地区排名位列第5。
- 专科声誉: 泌尿外科、内分泌科、乳腺外科等在全国有较高的声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全国排名: 在《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位列第55,在华南地区排名位列第6。
- 专科声誉: 风湿科、康复医学等在全国有较高的声誉。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共有8所,分布在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涵盖5所综合性医院和3所专科医院。各医院均有其特色科室和技术优势,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多个学科领域全国领先,中山眼科中心和肿瘤医院也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整体来看,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均表现出色,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医疗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哪个城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具体地址是中山二路58号。
此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在广州市黄埔区和惠州市大亚湾区设有分院,分别位于黄埔东路183号和惠州市大亚湾区中兴北路186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多少位院士?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目前共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介绍
- 姓名:曾进胜
- 职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专业领域:长期从事神经病学临床一线工作,擅长脑血管病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在卒中后神经网络继发性损害与认知障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对脑血管病预后不良作用和卒中中心建设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医学领域有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成果:
-
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 由管向东教授和吴健锋教授团队联合国内22家重症中心开展的TESTS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该研究验证了胸腺肽α1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尽管未能显著降低整体脓毒症患者的28天病死率,但在60岁及以上和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者中展现出获益趋势。
-
中晚期肝癌介入与靶免治疗的新策略:
- 李家平教授团队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中山大学完成的《中晚期肝癌介入与靶免治疗的新策略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创立了适合国人的肝癌TACE、消融、免疫精准治疗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显著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
高血压血管损伤新机制和干预策略:
- 陶军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高血压血管损伤新机制和干预策略的转化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该项目发现炎性衰老是高血压血管损伤的关键机制,并提出了新的干预靶点,推动了高血压血管损伤的早期筛查和临床干预。
-
脊柱疼痛康复评估与治疗新技术:
- 王楚怀教授团队独立完成的《脊柱疼痛康复评估与治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采用表面肌电、肌骨超声等技术评估脊柱疼痛患者核心稳定肌功能及形态学特征,并基于这些评估进行高效个体化精准康复干预,显著提高了疗效。
-
IgA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
- 由中山一院肾内科团队参与完成的《IgA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项目,荣获2024年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首次开展了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IgA肾病Meta-GWAS分析研究,发现了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新的遗传易感位点,并揭示了“肠-肾轴”在IgA肾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