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免疫规划的时间是1992年。以下是关于乙肝免疫规划的详细信息,包括纳入时间、实施效果、政策变化及其社会影响。
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时间
1992年
1992年,中国首次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建议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费用需自理。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性地通过免疫规划来预防乙肝,尽管当时疫苗费用较高,但为后续的免费政策奠定了基础。
2002年
2002年,乙肝疫苗被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所有新生儿必须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疫苗费用由国家承担。这一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乙肝疫苗的覆盖率,特别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乙肝防控工作的普及。
2005年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向所有婴儿提供免费乙肝疫苗接种服务,免收使用费。这一条例的实施进一步确保了所有新生儿都能获得免费的乙肝疫苗接种,巩固了乙肝免疫规划的成果。
乙肝免疫规划的实施效果
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
自1992年以来,乙肝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1992年全国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不足10%,而截至目前,这一比例已接近95%。高接种率不仅显著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还减少了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
1992年,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而到2014年已降至0.32%。这一显著下降表明乙肝免疫规划取得了巨大成功,减少了慢性乙肝患者数量,提高了国民健康水平。
社会经济负担减轻
乙肝疫苗的普及接种不仅减少了乙肝病毒的传播,还显著降低了因乙肝导致的医疗费用、住院费用等直接经济负担。这不仅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也降低了社会整体的医疗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
乙肝免疫规划的政策变化
免费接种政策的推广
2005年起,政府为新生儿免费提供乙肝疫苗接种,覆盖了所有社会经济阶层。免费接种政策的推广确保了所有新生儿都能获得必要的免疫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乙肝疫苗的覆盖率和接种率。
母婴传播的阻断
2012年起,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一步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率。这一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母婴传播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
乙肝免疫规划的社会影响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乙肝免疫规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疫苗接种率,还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乙肝预防和控制的认知。这种健康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提升。
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在乙肝免疫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全球乙肝防控事业的发展。通过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中国不仅提高了自身的防控能力,还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乙肝疫苗自1992年起纳入中国免疫规划,经过多次政策调整和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的显著下降,不仅减轻了社会和经济负担,还提高了公众健康意识,促进了国际合作。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强乙肝防控工作,推动全人群免疫覆盖,为实现全球乙肝消除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乙肝疫苗需要接种几次
乙肝疫苗的接种次数因人群而异,具体如下:
一般人群
- 常规接种程序:0、1、6月三针方案。即接种第1针后,间隔1个月接种第2针,再间隔6个月接种第3针。
特殊人群
- 新生儿:若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新生儿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针,随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
- 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可在接种第1针后1至2个月检测乙肝五项,若抗体仍为阴性或弱阳性,应尽早接种第2针。
补种原则
- 未完成全程接种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的剂次。接种前应先检测乙肝五项,根据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补种及补种方案。
加强针
- 接种后需定期检测乙肝抗体,若抗体滴度下降或消失,需及时接种加强针。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是什么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一种浓缩的预防乙肝病毒入侵复制的被动免疫制剂,其主要作用包括: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
阻断母婴传播: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从怀孕28周开始,每月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
-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力。
-
预防和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 用于预防具有感染HBV危险的乙肝易感者,如医务人员、接触HBV感染者前血清表面抗原滴度小于10IU/L的人群。在皮肤破损不慎接触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时,应立即(12小时之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 其他意外接触乙肝病毒的人群或无乙肝保护性抗体、已接种疫苗但尚未产生抗体、保护性抗体不足的乙肝易感人群,可在暴露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治疗乙肝
- 母婴阻断:在乙肝患者的母婴阻断中,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阻断效果。
- 意外暴露后的预防治疗:在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预防感染。
- 乙肝肝硬化或肝癌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乙肝免疫球蛋白可用于乙肝肝硬化或肝癌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接种有哪些禁忌症
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
- 已知对乙肝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抗生素过敏者,应禁止接种。
-
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
- 患有急性疾病(如发热、感冒、腹泻等)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如活动性肝炎、肾炎等)者,应暂缓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接种。
-
免疫功能低下者:
-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接种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接种。
-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 患有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者,接种乙肝疫苗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应避免接种。
-
妊娠期妇女:
- 妊娠期妇女应避免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因特殊原因需要接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其他特殊情况:
- 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以及患有严重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儿童,应暂缓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