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适量吃鸡肉通常有益健康,但需注意烹饪方式和摄入量。鸡肉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较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调节血脂,但过量食用或采用油炸等高脂烹饪方式可能增加风险。
-
营养优势明显
鸡肉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提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饱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红肉。其含有的烟酸(维生素B3)能帮助降低胆固醇,而硒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这些特性对心脑血管保护有利。 -
烹饪方式决定健康影响
水煮、清蒸或炖煮的鸡肉更适合患者食用,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并避免额外脂肪摄入。若长期食用炸鸡、烤鸡皮等高油脂做法,可能抵消鸡肉本身的健康益处,甚至加重血管负担。 -
需控制总量与部位选择
建议每日禽肉摄入量控制在40-75克(生重),优先选择鸡胸肉等低脂部位。合并痛风患者应注意,鸡肉嘌呤含量中等,过量可能影响尿酸水平。 -
替代红肉的科学依据
多项研究表明,用禽肉替代牛肉、猪肉等红肉,可降低约13%-20%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这与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改善脂代谢有关。
心脑血管患者可将鸡肉作为日常蛋白质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坚持低盐低脂的烹饪原则,并注意整体膳食平衡。定期监测血脂等指标,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结构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