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型犬咬破皮后出现皮肤破损出血、伤口肿胀渗液、咬伤部位红肿热痛、出现发热或头晕症状、无法确认犬只疫苗接种史等情况必须立即注射狂犬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其中深部组织暴露、面部/颈部咬伤、免疫缺陷者属于高风险群体,需24小时内完成首针注射。
-
暴露程度判断标准
若伤口出现渗血(肉眼可见出血或挤压出血)、皮肤全层破损(肉眼可见皮下脂肪或肌肉组织),属于WHO定义的III级暴露,必须同时接种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仅表皮划伤无出血的II级暴露需接种疫苗,但若伤口位于神经密集区域(如头颈部)仍需加注免疫球蛋白。 -
感染扩散征兆识别
咬伤后48小时内出现以下任一症状需紧急处理:伤口持续红肿热痛、化脓渗出黄绿色液体、肢体活动受限(提示神经损伤)、体温超过38℃伴随寒颤或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或狂犬病毒早期侵袭。 -
犬只状态追踪要点
若无法确认犬只接种过有效狂犬疫苗,或犬只出现异常行为(如流涎、攻击性增强、恐水畏光),应立即启动暴露后免疫程序。即使犬只10日后仍存活,已接种的疫苗也可作为预防措施持续完成。 -
延迟处理风险警示
狂犬病毒潜伏期通常1-3个月,但最快可7天发病。临床数据显示,头颈部咬伤患者未接种疫苗的死亡率接近100%。伤口未规范清洗(需肥皂水冲洗15分钟+碘伏消毒)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
被咬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避免包扎封闭创面,携带犬只免疫证明(如有)在2小时内前往犬伤门诊。即使轻微破皮也建议接种疫苗,狂犬病一旦发病无有效治疗手段,预防性处置是唯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