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伤杂病论》是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这部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系统阐述了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作者背景: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目睹疫病流行,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
-
内容特点:原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热病,《金匮要略》则侧重内伤杂病。书中记载了269首方剂,大多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
学术价值: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提出"六经辨证"体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的麻黄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沿用至今。
-
历史地位:该书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其理论体系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影响远播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
现代意义:书中记载的诊疗方法在当代仍具重要价值。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书中的理论和方剂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部成书于1800年前的医学经典,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张仲景因此被尊为"医圣",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