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被称为“虚县”源于方言发音和历史沿革的双重影响:“宿”字在当地方言中读作“xū”(如“宿舍”读作“xū舍”),而民国时期宿州曾长期以“宿县”为名,当地人顺口称其为“虚县”。这一称呼延续至今,成为宿州的独特文化标签。
-
方言发音的根源
宿州地处皖北,方言属中原官话,自古“宿”作地名时读“xū”音。这一读音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宋代《广韵》《集韵》等韵书均注音为“息逐切”(即“xū”),明清以前为官方主流读音。本地人至今保留这一传统,如“住宿”仍读作“住xū”。 -
历史行政区划的演变
宿州在唐代设州,1912年民国废州置县改称“宿县”,直至1998年撤县设市。“宿县”时期长达86年,方言发音与行政名称结合,催生了“虚县”的俗称。即便升格为地级市后,老一辈仍习惯沿用旧称。 -
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关联
宿州与江苏徐州、宿迁等地接壤,方言和文化相近。为区分“南宿州(虚县)”与“北徐州”,交通票务等场景曾刻意标注“Su州”,但本地人交流中仍坚持“xū县”发音,强化了别称的传播。 -
古地名与现代认同的碰撞
春秋时期宿州为古宿国所在地,地名历史超两千年。“虚县”既承载古音传承,也反映近代行政变迁。部分观点认为此称呼含贬义,但更多是语言习惯使然,类似“六安”读作“lù安”的文化争议。
若您听到“虚线”一词,不妨理解为宿州人对历史的温情致敬。方言与地名交织的趣味,恰是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