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阿拉尔十三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组成单位,地处塔里木河上游,以现代农业、生态治理和红色文化传承为发展核心。作为南疆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十三团依托规模化棉花种植、红枣产业和防风固沙工程,在农业现代化与环境保护领域成效显著,同时承载着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地理位置与兵团职能
阿拉尔十三团位于新疆阿拉尔市南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作为兵团“师市合一”管理模式的实践地,十三团承担着农业生产、边疆稳定和生态屏障建设的多重任务。辖区内的塔里木河湿地与沙漠交界地带,使其成为南疆防风固沙的关键区域。
现代农业示范与产业特色
依托机械化与智能化农业技术,十三团建成20万亩高效棉田,棉花单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并推广节水滴灌技术降低资源消耗。特色林果业以红枣、苹果为主,年产量超10万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团场还通过合作社模式带动职工增收,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70%以上。
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沙漠化威胁,十三团实施“三北防护林”延伸工程,累计种植胡杨、沙枣等耐旱树种8万余亩,构建起40公里防风固沙林带。通过退耕还林、盐碱地改良等项目,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18%提升至35%,局部沙尘天气减少60%,获评“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红色基因与兵团文化
作为三五九旅精神的传承地,十三团保留着军垦时期的地窝子遗址、屯垦纪念碑等历史印记,常态化开展兵团历史教育。团场中小学将屯垦故事纳入校本课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年均举办50余场红色主题展览,强化“兵”的属性与维稳戍边意识。
城镇化与民生改善
近十年,十三团推进“团镇合一”改革,建成保障性住房3200套,硬化道路覆盖率98%,并引入三甲医院分院和阿拉尔职业技术学院分校。2023年,团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万元,较十年前增长210%,城镇化率突破85%,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第一师阿拉尔十三团通过农业创新、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展现了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其经验对优化兵团产业结构、维护边疆生态安全具有示范价值,未来将进一步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