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积温带
积温2500℃是指某地区农作物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温度累加值达到或超过2500℃的界限值。这一指标在农业种植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划分积温带
积温是划分农业积温带的核心依据。根据活动积温的不同,我国自北向南主要分为六个积温带:
-
第一积温带:≥2700℃
-
第二积温带:2500-2700℃
-
第三积温带:2300-2500℃
-
第四积温带:2100-2300℃
-
第五积温带:1900-2100℃
-
第六积温带:<1900℃
-
-
反映热量资源
积温直接反映了地区热量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该地能够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例如,积温2500℃的地区属于第二积温带,适合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而积温不足的地区则需选择耐寒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
-
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需根据当地积温制定种植计划。例如,春小麦适合在积温达到一定阈值时播种,以确保正常生长周期;而夏粮作物则需在积温满足其生长期热量需求时种植。
补充说明
积温的计算方法为:将一年中逐日平均气温≥10℃的时段筛选出来,计算这些时段的日平均气温总和。该数值可直观反映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