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首次实现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全人工繁育,填补我国南海热带海区大黄鱼养殖空白,为深远海养殖提供耐高温新选择。
-
突破性成果:中山联合科研团队攻克野生硇洲族大黄鱼驯化、人工催产等难题,成功培育40余万尾苗种,规格达3.1-5.8厘米,实现从野生资源到规模化苗种生产的跨越。
-
种质独特性:硇洲族大黄鱼作为珠江口以西特有种群,长期适应温热环境,抗逆性强,可弥补闽—粤东族、岱衢族在高温海域养殖的局限性,成为南海海洋牧场潜力品种。
-
产业价值:项目纳入广东省种业振兴计划,已保存亲本2000余尾,未来将推动苗种产业化,助力“蓝色粮仓”建设,预计带动深远海养殖经济效益提升。
-
技术协同:中山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攻关,建立“活体种质库+人工繁育”体系,为后续抗病育种、生态养殖提供核心种源支撑。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大黄鱼养殖版图向南延伸,为热带亚热带海域提供了可持续养殖方案,未来需加快推广种苗与配套技术,释放产业潜能。